陳大鵬:中國服裝業的奇跡、陣痛和軟實力
2010年12月31日,這是個非常特殊的日子,像是某種意義上的原點,回首可望“十一五”全貌,翹首可盼“十二五”夢想,作為行業領導,陳大鵬以行業發展的角度,把過去五年的全貌和未來五年的夢想清晰地擺在我們面前。而站在“原點”上,“回望‘十一五’時尚故事”,也讓一些在行業里輾轉多年的記者認真拾起5年中某一個記憶點,匯聚成一段段生動故事,回味并思索著……
五年,會發生很多事情,會改變很多狀態,會衍生很多新力,會產生很多變化,當然,也會有延續、沉淀、寂靜和升華。五年,很短也很長。
時尚,作為一個流行詞,五年,可以歷經無數個“潮流派”或“風向標”,而時尚作為一個產業,五年,又會發生多少變化?
“不可否認,剛剛過去的這五年,對服裝行業來講,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面對環境最復雜,遇到問題與困難最多的五年。”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的話雖短,卻像電影一樣,讓中國服裝人在腦海中把這五年大環境凸顯的一幕幕,瞬間過了一遍。
從2005年全球紡織貿易一體化后出現的貿易摩擦,到人為或自然力對地球造成的一次次破壞,再到剛剛過去的“金融風暴”……
但電影的結尾處,卻清晰地落在陳大鵬的第二句話上:“盡管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但我認為這五年反而是中國服裝產業發展最快的五年。”
記得今年年初時,陳大鵬曾經很欣慰地說過:一場災難(金融危機)不完全是壞事,可以讓我們沉淀下來,更理性地面對未來,也許發現的是我們以往忽視的機會。
一晃,一年又要過去,跨越年關,迎接“十二五”之際,陳大鵬依舊很欣慰……
走過五年困難越多進步越快
“走過的這五年,我們磨練很多,思考很多,探索很多,收獲當然也很多,行業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產業升級也在加快。”陳大鵬說:“最重要的是,這五年是中國自主品牌成長最快的五年。”
陳大鵬的話會讓人們想到很多,尤其是中國服裝品牌建設的速度,的確有很多鮮明的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比如,在文化建設上,更多的品牌企業家已經從5年前開始認知文化到今天逐漸深入挖掘文化、細分文化、融合文化,無疑是從思想到行動的超速飛躍,
在終端服務體系的建設上,從5年前意識到細節服務的重要性,到如今更多品牌摒棄照本宣科同質化的“服務潛規則”,逐步按著品牌風格定位開展個性化服務,是從概念到實際應用的思維轉變。
在社會責任的實施上,5年前,“社會責任”還是行業內的新名詞,5年后的今天,幾乎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品牌奠基百年立足之本的宏遠使命。
最近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像社會流行按年代將年輕人稱為“××后”一樣,行業里也親切地為中國時尚品牌標上時代語言。“90后品牌”、“00后品牌”和“05后品牌”的統稱,雖說不見得多么嚴謹,卻因為擬人化的時尚感和俏皮味,而為無數中國自主品牌鍍上了一層充滿朝氣和浪漫氣息的“蕾絲邊”。
……
還有很多變化,絕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講清楚的,以陳大鵬的話理解,這還僅僅是品牌建設發展軌跡的一點縮影,若放眼到一個產業,各個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外貿加工產業的發展變化,以及危機后涌現出來的一批全新的品牌隊伍等等,都是這五年“特殊”環境造就的成果。{page_break}
轉型當口改變陣痛從意識上“快速反應”
“發展快也不能回避現實面對的問題,都是一些新舊交織的問題,或者說是產業在轉型中的陣痛問題。”陳大鵬坦言。
其實,2010年一整年,正是這些“陣痛問題”比較密集的時期,生產成本提高、招工困難等等,都是在一條完全脫離“時尚”面貌的陰暗處滋生的問題,卻有可能成為破壞時尚面貌的劊子手。
“的確存在著這些問題,但是若像一些人悲觀地認為競爭力因此消失,我堅決反對這種片面的觀點,服裝產業是傳統產業,但不是古董產業,而是緊密關聯民生的產業,是很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現代都市產業,更是高新技術應用的產業。”陳大鵬說。
“十一五”的五年,所有困難與問題中,最鮮明突兀的就是震蕩全球的金融風暴,客觀地說,如今產業格局發生的諸多變化,其關鍵因素大多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左右。
“持續近三年的金融危機對產業發展有影響,但并不全是不好的影響,就品牌建設而言,金融危機對品牌的影響不是很大,甚至從總體看,品牌增長率比危機前還要好,這就是內需拉動的力量,這種力量伴隨著人類繁衍,會讓時尚品牌永續。”
當然,必須正視擺在現實的“陣痛問題”,未來,是否通過產業轉移的優勢布局,大型制衣工廠的形態與結構調整等等,來逐步止痛消炎?
站在行業全局的角度,陳大鵬提出了許多帶有建設性的問題:“產業要素的改變帶來了產業形態的變化,以前沿海五省份服裝產量占全國80%以上,未來還會不會有這么大的量?那么,沿海地區幾千人的工廠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調整?未來沿海地區產業該做什么?中部地區該做什么?這些都是形態的改變,也就是說,我們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還遠遠沒有發揮。”
這是從產業角度上消解陣痛的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途徑,而細化到個體品牌建設上,似乎也到了需要從意識上快速轉變的時候了。
“這里指的品牌概念,是產業范疇內的品牌概念,比如,在意大利有大批中小企業,各個都能做到極致,為什么?因為他們把品牌分得很細,做成衣的是品牌,做紐扣、做縫紉線的也是品牌,大家在產業范疇內談品牌,品牌都是明星,明星分布在整條產業鏈上,時尚產業鏈就會整體提升。”
陳大鵬拿電影《建國大業》舉了很形象的例子,全明星制和明星中的主角關系,應用在時尚產業中,就是打造整條產業鏈的明星品牌,同時幫助越來越多的“主角”沖向世界。
打造沖向世界的明星品牌需要時間,而目前有一批新團隊,卻是“從外到內”的大跨進。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人民幣匯率變化等客觀原因所致,近兩年中一大批外貿加工企業幾乎在同一時間里奮力做起了內銷品牌,于是,新問題出現了……
“很多外貿加工型企業都問我關于轉型的問題,我贊同并支持外貿企業做自主品牌的精神和方向,但在做之前一定要仔細考慮幾個問題,經營者對國內市場是否了解?你的產品研發設計和終端服務的團隊建設是否跟得上?如果不考慮清楚就難于有的放矢地籌備,那么,有可能投入幾千萬打了水漂連看都看不見。”陳大鵬很客觀地說。
但是,外貿轉內銷既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或者說,即將成為中國品牌建設的一股全新力量,那么,如何走好轉型的過渡階段就變得很現實很急迫,說實話,這不僅僅是外貿轉內銷企業要思索的,也是相對成熟的內銷品牌同樣要思索的。
“做外貿和做內銷是兩個系統,我認為外貿企業轉型是可以兩步走的,拿著多年與國際品牌合作的經驗和基礎,先與國內成熟時尚品牌合作,待到具備條件的時候再做自己的品牌應該是很好的轉型過渡。”
陳大鵬提出的轉型模式,對于危機后的國內品牌也是一種啟發,優勢互補也好,取長補短也罷,外資企業與內銷品牌如果能達成合作,或許還真的是創造“世界明星品牌”的最佳捷徑。{page_break}
未來五年千言萬語一個詞——軟實力
即將邁入2011年,這一年蘊藏的意義和內涵很多:“后危機時代的開端”、“‘十二五’計劃的首年”、“時尚產業轉型升級元年”,甚至還有說是“中國智造元年”等等,總之,即將跨入的這一年,對中國服裝產業而言,意義匪淺。
在這個當口上,展望“十二五”就是一個行業需要確定的方向和目標,也是眾多品牌、企業、產業集群一定要提前吃到的“定心丸”。
對于未來五年服裝產業的大方向,陳大鵬的言語雖簡練,卻相當擲地有聲。
“我們在過去的五年里提煉出一個品牌價值觀,也就是杜鈺洲會長提出的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價值觀。那么,‘十二五’甚至‘十三五’,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兩個方向就是:科技進步和文化創造,這是品牌戰略的兩大支撐點,科技推動力和文化生成力對品牌建設而言,就是根本動力。”
科技進步雖然容易理解,但在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歷史時代,“科技”的面也變得非常廣博寬闊,企業經營者要掌握的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科技或新技術,就像陳大鵬所說:當今科技還要涉及到工業化信息化融合、互聯網物聯網鏈接等等,而這些一定會為未來產業發展掀開革命性改變。
文化創意就更加寬泛而感性,相對于發展科技,打造文化更沒有框框可以束縛。
“技術容易學,文化不容易學,創新體系更難學。”陳大鵬如是說。他坦言,如今很多企業對文化創意的建設打造從思想上認識得快,進步得也快,但從整體上還是處于跟隨階段。“有時候,大家講品牌故事品牌文化,但和真正的產品怎么看都像是兩張皮,始終難于分辨真正的品牌精神和靈魂。”
因此,陳大鵬始終認為,未來,品牌文化創造力的建設和完善是最為緊迫和艱巨的。“印記”這個詞很重要,品牌文化不是疊加故事,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印記”。
“這種印記來自于品牌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深入分析,對消費結構升級的不斷適應,也包括對不同的多元文化審美體驗的不斷滿足,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吸納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把握國際流行潮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能力……”
陳大鵬特別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正是打造走向國際的“中國明星品牌”的核心問題。
“這是一篇大文章……”陳大鵬對未來品牌文化建設的總結,意味深長。
而品牌建設不只是需要一篇文章,陳大鵬說:“科技進步、文化創造、品牌建設,同時還要有全球的視野和思維,要有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
千言萬語匯成一個關鍵詞,陳大鵬說得相當堅定:軟實力。
那么,對這個行業來說,未來的五年十年,每個人每個品牌每個產業集群要做的同一件事的核心就是:打造和提升軟實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