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清醒面向“中國智造”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穿“十二五”規劃的關鍵詞,在享受著“十一五”帶來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如何在未來五年中發展?
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的三個內涵中,“轉變要素投入,從數量擴張轉向依靠知識、科技、管理等全面提升。”就是最好的答案。
改革開放三十年后,一些新興的產業領域如IT、房地產乃至汽車業在今天都遠遠走在了創意的前列,可以注意到,在以高科技信息化為核心的當代經濟體系中,這些領域的中國企業,正通過創意的力量在國際環境中贏得話語權,在這些領域中“智造”已經深入人心。而相比之下,作為中國傳統行業的紡織服裝領域,雖然早就開始提倡“原創”,也有部分企業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體而言,從業人數龐大的以制造加工為基礎的紡織服裝業,想要在短期內達到以上領域今天取得的成就并不現實。但從制造到創造的過程,不會很短,也許未來五年將是屬于“智造”的一個過渡期。
2005年《數字商業時代》5月份的封面文章以“智造中國”為主題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了“中國企業需要智造”的觀點,“智造”及“智造中國”概念的興起與提出成為中國經濟新一輪轉型的重要標志。
隨著能源、原材料漲價、出口相關政策調整、勞動工資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知識產權爭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加劇等一系列因素的涌來,中國紡織服裝業在改革開放30年來積累的制造技術、勞動力和生產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來自國內的創新環境、創新機制、創新人才和創新市場4個層面的逐步成熟,吸引并促使企業和品牌去思考,如何轉變自身的發展方式,如何通過價值創造方式的轉變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便是“例外”,作為中國服裝原創品牌的代表,早已步入“智造”,而在未來五年它將得到怎樣的發展,引人猜想。
伴隨跨國公司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藥、精細化工、運輸設備制造等產業領域在國內設立研發機構,歐美服裝產業發達的國家也正調整在華的戰略部署,除大量通過終端網點的設置占據市場份額外,更通過資本的手段,利用國內豐富的人才資源,實現國外時尚的本土化,這其中由愛馬仕投資的“上下”品牌就是一個典型,而它未來的發展也將對中國的企業給予啟示。
對于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從制造走向創造,必須借鑒的經驗教訓就是IT業和網絡曾經在發展歷程中,令人記憶深刻的泡沫時期。現代服裝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在走向創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冷靜,必須要在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中通過轉變的痛苦,先實現“智造”,進而完成“創造”。作為局外人,來自各方面國外時尚機構的專業人士對此的認知可能更為清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