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周年 紡織業貿易摩擦不斷升溫
4月26日訊 2011年是中國加入WTO的第10個年頭。我國在收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桂冠的同時,正在產業升級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等內外壓力下不斷成長著。
我國紡織出口快速增長
加入WTO的十年,是中國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數據顯示,10年間,中國的出口規模和進口規模分別增長了4.9倍和4.7倍;吸引外資約7000多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80余家已在華開展業務。這個時期,我國紡織工業出口在經歷了配額放開的快速增長期后,已步入平穩增長階段,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衰退,行業出口增速有所放緩,2005~2008年的年均增速比2000~2005年年均增速僅提高0.03個百分點。
2010年我國紡織出口總額為2065億美元,較2005年的1175億美元增長75.72%,較2000年的560億美元增長了268.75%。我國市場比重達32.71%,比重進一步提高,這表明在新形勢下,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不僅是保持,而且在提升。(2000年的15%,2005年是24%)
2000年~201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值
對華貿易保護漸成常態
過去10年我國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呈現快速增長之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各國經濟復蘇進程進一步分化,一些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自顧傾向強化,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中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針對國。1980~1989年,我國被訴反傾銷占世界反傾銷案總數的4.6%;1990~1999年達到13.2%;2000~2009年,我國被訴反傾銷占世界反傾銷案總數的26.3%,其中2005~2009年更是達到了34.7%。
全球近年一季度對華紡織品服裝貿易保護措施情況
紡織品服裝作為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入世10年來在全球貿易救濟案中一直占很大比重,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化纖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1~2008年,國外對我國紡織品共發起55起特別保障措施。而2009年全球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產品的各種貿易保護案件更達到歷史新高。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全球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反傾銷有關的案件共45起。其中涉及化纖長絲、化纖短纖、窗簾、織帶、電熱毯、簾子布、棉紗、床單、亞麻、窄幅織機等自原料至終端的一系列產品。
從遭受貿易保護措施的情況來看,大致可以分為政策性和技術性兩大類。政策性貿易保護措施以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特別保障措施)為主。是以法律的形式和手段來制約其他國家進入其市場或對其相關產業造成威脅。近年來這種措施已趨于常態化,且越來越多發于在國際市場上與我們處于同等競爭水平的如印度、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page_break}
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則多集中在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發達經濟體有健全完善的標準體系和檢測機構。為防止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其市場的沖擊,先后出臺和更新了多項新規定,如REACH法規、禁用偶氮染料、紡織品生態標簽標準、OekoTex100認證標準等。
事實上,近年來,各國和地區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國際貿易保護已日趨常態化。無論是政策性還是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都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和風險。
今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受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從目前掌握的數字來看,歐盟RAPEX系統和美國CPSC今年一季度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產品的召回減少,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88.5%和35.71%。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產品提出反傾銷調查的數量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幅度達62.5%。
分析一季度貿易保護案件減少的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面是今年1~2月我國出口歐盟和美國紡織品服裝受季節因素影響有所減少;另一方面是這2個召回通報主要發起組織同期對全球范圍內的各類產品召回數量大幅減少;第三是歐盟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主要出口競爭對手國,如越南、孟加拉等國。
加強應對保護意識是關鍵
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貿易保護形勢,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應從三方面加強保護:
首先,企業接訂單時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必須按照標準及相關要求嚴格審核外方客戶的設計方案,從源頭上扼殺設計規格不合理導致的安全隱患,同時規范合同的簽訂,力爭明確合同內的安全條款。
其次,企業應培養產品設計、檢測方面的專業人才,建立嚴格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并時刻關注美國相關的生產、銷售、包裝等標準、指令的發展動態;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實施,提高產品質量,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根據條件籌建實驗室,對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監控,提高企業的自查自檢能力,部分有實力的企業還可以加強和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合作,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最后,企業還應借助各界力量積極應對。例如企業需及時了解國家的有關政策,與行業協會和出口地的商會、法律等組織多做溝通;并與同行團結起來,交流信息、互相學習、共同應對;同時還要合理利用媒體進行企業宣傳,善于維護企業的名譽和形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