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單燙手山芋 短單持續上升—出口紡企陷成本增利潤降怪圈
原材料價格高企、人民幣升值不斷,長期訂單成了燙手的山芋。
5月5日,第109屆廣交會第三期交易順利落幕。據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介紹,本次訂單中短單再次保持了劇增的趨勢,占到了全部訂單中的90%,長單僅為10%。
與前兩年不同的是,這次不愿簽長單的不再是采購商而是變成了供貨商。歐美、日本等國的經濟已經開始回暖,需求也開始回升。紡織企業并不是沒有訂單可接,而是他們不敢接。這次廣交會短單劇增的原因是出口企業為規避成本上升、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原材料漲價是紡織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近兩年國內棉花價格的年度漲幅分別是40%和86%,化纖等替代品的價格也是一路飆升。再加上此外招工難造成開工不足,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原因,紡織行業成本直線飆升。
為七匹狼、安踏、匹克等國內知名品牌提供面料的泉州恒豐化纖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洪炳煌算了一筆賬:與去年相比,原材料的價格上升了20%-30%,人工成本也上漲了20%-30%。在兩者的推動下,面料的價格也上漲了30%左右。“我們的價格漲得并不多,一直走的薄利多銷的路子。企業的利潤比往年降低了30%左右。”
雖然近期棉花的價格出現了短暫的回落,但只是淡季的短期調整。長期看來,我國棉花供需依然偏緊,價格仍將保持在25000元/噸的高位。所以,紡織企業的高成本時代已經勢不可擋。
高成本下,紡織企業又不敢隨意漲價。“如果價格過高,訂單很容易被東南亞一些國家搶走。”一位廣東廠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商務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嵩在廣交會上表示,2010年中國企業的出口平均利潤水平僅僅為1.47%,遠遠低于工業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
紡織企業的另一個利空因素來自于政策層面。近段時間,市場一直流傳國家將下調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5個點的傳言。分析人士認為,從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發展模式轉變的角度來看,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的下調甚至取消都在情理之中。
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分析,如果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下調5個百分點,紡織出口退稅減少約650億元,相當于紡織全行業利潤的1/3。必將在短期內給行業出口造成重創,而這種不利因素也將傳導至中上游本已很脆弱的市場。一部分中小企業勢必會退出市場。鑒于我國紡織企業的現狀,降低出口退稅在年內控制在1-2個百分點可能更為合適一些。
在諸多不利因素的圍剿下,我國紡織企業又應該如何求生呢?朱慶驊建議,低端的紡織出口業發展前景已經趨于黯淡,企業應該積極打造品牌,尤其是要深化細分品牌的發展,提高產品競爭力。企業還應緊跟國際潮流,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轉變企業貿易增長方式,積極向產業鏈上游發展,在服裝設計等領域加強研發。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到要改變出口結構,從注重數量轉為注重質量。不提高產品質量的企業勢必會湮沒在這一潮流中。”劉成說。他還建議,紡織企業可以自行到原材料產地采購,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生產成本。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