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綱要明確未來發展目標
近日,商務部正式發布《目標。
《綱要》表示,“十二五”期間,要完成以下五項目標:一是在行業經濟總量方面,保持穩步提升。未來五年將保持年均蠶繭產量65萬噸左右,絲及絲綿類產品總產量達12萬噸以上,蠶桑經濟收入超過200億元,絲綢工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真絲綢商品出口保持在35億美元以上;二是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將繼續提升東部產業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打造我國東部先進絲綢制造聚集地。同時引導繭絲綢行業向中西部地區繼續轉移,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批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絲綢生態園區和新型產業集群;三是在一批關鍵技術及裝備方面有所突破。在初步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的基礎上,使行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爭取到2015年,實現數字化智能自動繅絲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增真絲綢織造設備中無梭織機比重達到90%以上,優勢企業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四是強化自主品牌發展。重點打造10個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五是促進行業節能減排。加快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新裝備在繭絲綢行業的推廣應用。爭取到2015年,烘繭和絲綢印染領域單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絲綢工業單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繅絲企業實現污水零排放,繭絲綢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綱要》還提出了七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區域結構,加快推進區域協作和專業化分工,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加強育種、功能基因等新技術的研發和利用,加快家蠶基因組研究成果轉化;加強蠶、桑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究,完善蠶、桑實用品種選育、繁育和質檢制度。在提升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方面,將采用新型自動繅絲機、絹紡精梳設備、高速并線機、倍捻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等先進設備,提升絲綢加工整體水平,加快落后技術與裝備的淘汰步伐;加快無水、少水、在線檢測和控制等新型絲綢染整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擴大絲綢數碼印花等新技術使用范圍;加快復合型、差別化、功能性等高檔真絲綢產品和含絲紡織產品開發,改善絲綢產品結構;加快絲綢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繅絲、印染廢水回用比例。同時,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行業運行質量。
《綱要》還對“十一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的發展進行了回顧,指出,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到“十一五”末,我國繭絲綢行業運行指標還是基本恢復到“十一五”初期的水平,行業出現加快復蘇的發展勢頭。2010年,全國桑園面積達到1203.1萬畝,蠶繭產量64.9萬噸,生絲產量16.2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3.7%、5.4%和30.4%,基本完成了發展綱要所確定的主要任務,為推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善生態環境、豐富人民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