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謹防“空城現象”
自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正式提出產業集群這一概念后,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從近一個時期的情況看,紡織經濟的快速提升既能給專業市場帶來大繁榮,也可能給新興紡織市場帶來各種隱患。一些地區的輕紡市場,不問當地紡織配套資源,不調查消費潛力就建設起一個個“紡織空城”。
專業市場是產業集群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眾多案例表明,專業化分布的產業集群幾乎都是和相關專業市場相互依托,通過相應的專業市場網絡形成更大范圍的產業鏈,進而促進各個專業化產業集群不斷發展。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紡織服裝重要的產業集群地,這些產業特色鮮明,二是有專業市場作為依托。
當前,在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中部地區,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集群正在快速成長。但與江浙一帶相比,中部地區的產業集群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還沒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市場。
在一次座談會上,湖北省漢川市政府及紡織企業代表悉數出席,共同探討漢川紡織產業集群未來的發展道路。其中,“快速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專業市場,改變原料采購、產品銷售話語權掌握在別人手里的被動局面”被與會者認為是最重要的問題。有了專業市場,以其為依托,可以通過采購會、交易會等形式,把外面的市場引進來,促進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
對此,我們不能不給予警惕。從某種意義上講,專業市場也是產業集群,是以流通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因此必然伴隨著流通模式的轉變而轉型。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整個產業鏈條看,中國傳統紡織專業市場大多走的是一條以織造為紐帶的“推”式產業鏈,這其實是一種“不斷拿貨”的庫房模式,除生產企業外,沒有其他相關方關注品牌。其結果是,除了一部分有能力控制全流程的企業之外,大部分企業的品牌運作逐漸減弱。而隨著現代網絡經濟和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不僅以生產制造為核心的傳統產業格局正在改變,而且行業資源也借助紡織市場的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使紡織市場逐步成為新的產業主體。
隨著紡織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消費水平的逐漸提升,單純以價格取勝已經難以保證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而深度特色化、細分化則成為更有力的“法寶”。比如,去過浙江海寧皮革城的人都會發現,該市場產品的價格與商場的差距比前些年大大縮小,但其客源并未因此減少。而那些既具有一定專業優勢和底蘊,又面臨產品結構單一、檔次較低等問題的紗線集群,應該隨時關注其上游原料(纖維)的變化,因為紗線創新70%以上來源于纖維創新。又比如化纖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是利用先進裝備和技術節能降耗;二是進一步開發應用差異化(如“超仿棉”)、功能性等產品;三是為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尋找替代品(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四是大力開拓應用領域,向產業用等更廣闊的市場進軍。那么紗線產業集群完全可以圍繞著這些發展趨勢,結合自身特點,有側重的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