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大賽:搭競賽平臺 育技能人才
2011年12月23日,記者從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方面獲悉,作為行業內培養和優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平臺,第三屆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將于2012年1月再次啟動籌備。
自2009年始,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已經舉辦了兩屆,是否取得了當初設計規劃的效果?大賽未來將如何發展和運作?是否將有具體細則的調整?為了解這些情況,記者對目前行業技能大賽主要負責人之一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林建龍進行了采訪。
記者: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自2009年開始,至今已舉辦了兩屆,當初大賽在什么背景下舉辦?您如何評價兩屆大賽取得的效果?
林建龍: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職業技能工作精神,深入推進行業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和優化進程,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縫紉機裝配及維修技能人才的需要,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主辦,由中國輕工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管理總站和機修工資源較為豐富的全國縫制設備工業信息中心作為承辦單位。
自2009年開始,中縫協在全國范圍內連續組織舉辦了兩屆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大賽以“突出技能,選拔人才”為活動宗旨,以國家職業資格考評制度為賽事準則,比賽堅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重點考察選手的實際應用能力。在中輕聯等上級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大賽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記者:“大賽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是您對前兩屆大賽的總結性評價,能具體舉例介紹大賽的影響力和取得的效果嗎?
林建龍:大賽以地區選拔賽和總決賽的組織形式舉辦。首屆大賽于2009年4月至9月順利舉辦,首屆大賽設江蘇、浙江、北京等五個分賽區進行選拔賽,大賽總決賽于當年9月在上海與CISMA2009同期舉行。由于事先各項準備工作做得較為充分,大賽的舉辦在行業中引起了積極的反響,五個分賽區選拔賽總共吸引了500多名選手報名,人員輻射蘇、浙、皖、京等18個省市。通過比賽,近300名選手獲得中級技能職業資格證書,50名選手被協會評選為優勝選手,大賽前3名選手還獲得技師資格,并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全國輕工行業職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其中第一名選手常成還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評選為“全國技術能手”,成為我行業首位獲得這一殊榮的從業員工。
在首屆大賽的基礎上,中縫協以首屆大賽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班底,于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期間舉辦了第二屆大賽。第二屆大賽在組織及運作模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大賽設湖北、河南、江蘇等8個分賽區,總決賽于2011年9月在上海CISMA2011展會期間舉辦。第二屆大賽也同樣成功、順利,規模和影響力則全面超過了上一屆,先后吸引了近2000名從業人員參加考試培訓,1200多名選手報名參賽,人員輻射20多個省市。通過比賽,有560多名選手獲得各級職業資格證書申報資格,同時還產生一批以高級工、技師為主的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其較好地優化了行業技能人才隊伍。
經過兩屆大賽的努力,大賽已逐漸成熟,成為協會推進行業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和優化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成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精品工作之一,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通過舉辦大賽,協會在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培養的作用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大賽在對行業員工學習技術、鉆研業務、全面提升崗位技能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大賽的舉辦還拓寬了行業從業員工的成材渠道,為行業選拔出了一批高素質技能人才,使行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得到了有效推動。
記者:可以說,技能大賽獲得了成功,那么您認為大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林建龍:總結下來,我們認為,大賽上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點:
首先,賽事組織機構設置合理。為了更好地發揮大賽的作用和影響力,中縫協在賽事組織機構組建方面采用了“四方三家”的模式,即中縫協作為主辦單位,總站、信息中心為承辦單位,標準公司為獨家贊助單位,中國輕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為支持單位。為了更好地發揮贊助企業標準公司的作用,協會對其角色進行了明確的定位,標準公司除了為大賽提供資金和物資保障之外,還需要在招生和宣傳方面配合組委會進行活動。
另外,協會還積極邀請各分賽區所在地的服裝協會作為協辦或支持單位參與賽事的組織和推廣。協辦及支持單位不固定,根據每一地區的不同而變化。事實證明,職業技能大賽的組織機構設置是合理的,地方各協作單位也對大賽的組織、推廣起了很好的配合作用。
其次,內部分工職責明確。在任務分工方面,為了更好地發揮賽事組織單位各自的優勢,協會對內部分工進行了明確化確認,“四方”的分工為:主辦方協會主管賽事的統籌、管理,協助開展賽事宣傳;承辦方總站作為獨立的主體,主管賽事與賽制的優化設計,以及賽事的考評和監督,對賽事的技術和質量全面負責;作為另一承辦方,信息中心則側重發揮自身在賽事宣傳、生源組織方面的優勢;標準公司則主要負責賽事后勤及技術支持工作,同時協助大賽的宣傳和推廣。上述分工方案經實際操作磨合,效果明顯,實際工作中各方不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且還能相互補位,大賽始終在較高水平運行。
再次,賽事投入有保障。大賽的賽事投入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經費和比賽用設備及物質的投入;二是人力資源投入。協會通過“四方三家”共同承擔的模式,將難題成功的化解。
最后,我認為是賽事制度設計較為科學??紤]到大賽在專業化、精品化發展的需求,在大賽的比賽制度方面,協會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根據賽制,大賽地區比賽進程仍分為三個階段,理論測試、故障判斷和機器拆裝。測試項目的整體難度參照國家職業資格高級技能考核難度。同時,我們考慮到選手對大賽不適應的問題,試題設置盡量符合選手工作實際狀況,如技能測試故障判斷環節,重在考核選手分析能力和綜合經驗,只需選手寫出故障現象,判斷出故障原因,得出調整方法,無須實際操作。機器拆裝環節,為保證發揮選手正常水平,采用有限非限時方式,選手在限定時間內未能完成比賽,可在額外的10分鐘附加時間內繼續比賽,每使用一分附加時間需扣除總成績1分。
為了盡可能地反映選手的綜合能力,協會在比賽機型選用上,盡可能選用選手常見的機型、機種,如平、包、繃縫縫紉機以及常見特種縫紉機;另外,為了加強對比賽進程的控制,在裁判的聘用上嚴格按照國家職業標準考評要求的數量設置1名主裁,4名裁判,1名督導;同時進步完善了選手及工作人員的各項守則,重要規則重點講解、提醒外,各項紀律及工作守則做到人手一份。
在獎勵方面,參賽合格選手除可獲得各級職業資格證書外,協會還評選地區賽優勝選手,授予榮譽證書、獎杯以及各種榮譽稱號。
記者:大賽還有什么地方不足需要改進和完善嗎?
林建龍:當然,任何一項賽事都是在自我完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大賽在舉辦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值得思考、有待改進,如1.選手水平不齊,測試科目設置需要進一步優化;2.行業參與度不夠、大賽的組織形式需要進一步創新;3.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需要繼續加強。這幾點足以說明,大賽和行業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記者:作為主要負責領導,您考慮通過哪些方面完善大賽的運作呢,使其持續健康發展?
林建龍:隨著技能大賽的成功啟動和推進,大賽的影響力已越來越大,在建設和培養行業高、中、初級技能人才梯隊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我認為協會應堅定不移的繼續將技能大賽持續健康的舉辦下去,并不斷優化,形成良好的長效機制。為此,大賽還需要在如:加大引導和宣傳、優化大賽組織環境;加強技能培訓與技能大賽的結合,提高行業從業員工整體素質;優化比賽形式、完善賽事各項制度;探討賽事組織新模式、完善賽事各項制度等方面做出改進。
記者:具體而言,您認為如何加強行業技能培訓與技能大賽的結合?
林建龍:協會繼續加大行業在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方面的投入,完善并優化行業協會在教材編寫、師資培養、培訓機構設置等方面工作進度,進一步發掘行業內部資源、引入社會力量完善行業職業技能培訓軟硬件條件,擴大技能培訓的規模和覆蓋面,以培訓推動比賽,以比賽促進培訓,將職業技能培訓與技能大賽有機結合起來,從提高從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方面著手,努力提高技能大賽的整體質量。
記者:對于優化賽事形式和制度,中縫協考慮如何具體的創新性操作呢?
林建龍:作為大賽主辦單位,協會將調動資源組織行業專家及一線技術能手,集思廣益,加大職業技能考評題庫(特別是高級別題庫)的組織編寫力度,豐富比賽內容;及時總結大賽及日??荚u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統籌考慮題型、題量與時限之間的關系,優化考評方法及考核標準,將理論知識、邏輯分析、動手實操等能力綜合起來對選手進行考核,力求反應選手的真實水平。
同時,大賽繼續以現有制度為基礎,對大賽組織、考評、獎懲、財務等各項制度進行補充、完善,形成大賽作為推動行業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保證大賽的公平、公正和公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