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行業現狀分析
2011年,我國棉紡織行業在“十二五”開局中取得了較好成績。盡管面對原料價格波動、人工成本攀升、用電價格上調、人民幣加速升值,國際競爭激烈化的復雜環境,但企業積極調整結構,通過產業升級,產品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了行業競爭力。
棉紡織行業的成績及問題
(一)“十二五”開局良好
2011年我國棉紡織行業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績,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與“十一五”的順利銜接,并實現了良好的開局。
1、工業總產值及勞動生產率穩步增長
2011年我國棉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7萬億元,同比增長30%;勞動生產率(按工業總產值計算)61萬元/人。
盡管在下半年面臨產銷不暢的嚴峻形勢,但企業積極進行自身調整,適應市場變化,加強內部管理,通過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或維持企業效益。
2、產業轉移成效明顯
2011年我國棉紡織行業東、中、西部地區實際完成投資額分別為960億元、580億元和13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56%和53%;占全國棉紡織行業實際完成投資額的比重分別為49%、42%和9%,其中東部占比較上一年減少5個百分點,中部和西部分別增加4和1個百分點。
3、拉動內需取得一定成效
在國際需求乏力的情況下,外貿型企業轉戰內銷市場,“擴內需”效果進一步顯現。2011年棉紡織行業內銷產值1.3萬億元,占銷售產值的比重為92.9%,較上一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部分內銷型企業從長遠戰略上立足于國內市場,利用銷售渠道的優勢逐步加強自身的品牌建設。
(二)多重困難較突出
1、原料價格波動
原料價格波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至關重要,2011年1~8月棉花原料價格大幅波動,無論是棉紡織企業的生產銷售,還是下游企業的訂單,都因此變得謹慎,原本有的需求不能及時轉化為訂單,訂單呈現小批量,交期緊的特點,尤其是訂單價格貼近成本線,大幅壓縮企業利潤空間。直至收儲政策出臺后原料價格才有所趨穩,但價格非市場供需所調節的格局使得生產企業仍難擺脫困境。
2、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2011年我國棉制紡織品出口遇阻,雖然金額保持增長,但絕大部分原因是價格高增長的拉動,出口數量負增長的現象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其原因包括國際需求不振、國際政局欠穩、人民幣升值速度較快幅度較大、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屢現、國際競爭加劇。面對多方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形勢面臨嚴峻考驗,擺脫此困境需要積極開發新興市場,根本上改變過于依賴傳統市場的格局。
3、資金壓力大
2011年我國棉紡織行業資產負債率55.4%,較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與2010年基本持平。為有效治理通脹,2011年內我國央行共出臺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3次加息的調控政策,對原本因產銷不暢而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形成了極大的資金壓力,其中不乏一些中小企業資金鏈出現斷裂,不得不停產或倒閉。此外,紡織企業貸款難的現象繼續延續,仍未有所改善。
4、用工成本增加明顯,企業招工壓力增大
2011年棉紡織行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其中人工成本延續上年走勢,各種福利待遇都在不斷提高,但“招工難”問題同時存在。紡織行業的工作環境和輪班制不受80后和90后的青睞,技術工人的缺少造成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用工成本和招工壓力成為棉紡織行業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突破的瓶頸。
紗布產量增速低于上年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我國3988戶規模以上紡紗企業累計紗產量2894萬噸,同比增長12.43%,較上年增速下滑了1.3個百分點;3627戶規模以上織造企業累計完成布產量620億米,同比增長11.61%,較上年增速下滑了7.8個百分點。
從絕對數量上看,紗、布產量從3月起均呈穩中有升的走勢;全年紗產量高出上年,布產量低于上年,由于本年起規模以上企業的劃分標準調整,由原來的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上調為2000萬元以上,說明紡紗企業的集中度要高于織造企業。
從同比增速上看,紗產量逐月累計同比增速在5月份達到全年最低值后穩中有升,布產量逐月累計同比增速呈現前高后低態勢。
四季度以來,紗產量增速小幅上揚,布產量穩中有降;全年布產量增速不及紗產量,進一步顯示出下游市場需求的疲軟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原料及紗布市場價格大幅波動
(一)國內外棉花市場
階段一:延續上年年末上漲勢頭
2011年伊始,國內棉價延續了上年四季度上漲勢頭,328級價格于3月8日達到近年來最高值31241元/噸,國內外棉價處于倒掛格局。此階段紡織行業盡管不像2010年年末產銷兩旺,但需求訂單尚可,仍屬產銷順暢。
階段二:出現松動后迅速下跌
3月8日以后,棉價開始掉頭向下,經歷兩波下跌行情,至8月底期間,國際需求大幅減弱,紡織下游需求和購棉熱情出現減緩。
階段三:企穩回升圍繞收儲價持穩
8月初,國家公布臨時收儲政策起到托市作用。國際棉價一路下滑,中心深度下移,結束國內外棉價倒掛的格局,且差價逐漸加大。
鄭州棉花期貨方面,近交割月結算價格與國內現貨總體比較貼近,自2月下旬整體重心下移,國慶節后逐步高于現貨價格。
自2011年3月以來,國際棉花市場看空氣氛濃厚,原因多方面,包括全球棉花產量增加,消費減小,全球經濟不斷出現負面消息,宏觀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等等。
(二)化纖短纖發揮一定替代作用
總體看,粘膠短纖跟隨棉花價格波動而變化,國慶節后棉價維穩,粘膠短纖再次出現下跌行情,二者之間差價逐步擴大至年底約4000元/噸。滌綸短纖價格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價格變動區間在10000~15000元/噸之間。
(三)國內紗線價格呈下跌態勢,紡紗企業利潤受擠壓
3月份開始紗線價格跟隨著棉花價格下跌,跟跌較為迅速,尤其是9月收儲啟動后,棉花價格相對穩定,紗線價格仍持續下跌,導致紡紗企業在原料成本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從329級棉花到廠價格與32支純棉普梳紗線和40支純棉精梳紗線的價差來看,前者相對波動稍小,后者減小趨勢明顯。截至12月底,價差最小時分別只有6260和11150元/噸,其中包括人工、能源、經營等成本,企業利潤幾乎所剩無幾,紡織企業特別是生產純棉大路品種的紡紗企業在以往國際競爭中的絕對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四季度以來,國內外紗線價差持續加大,印度、巴基斯坦紗線價格甚至已經低于我國國內329級棉花價格;單從價格因素上看,我國中低檔常規產品紗線在國際競爭中不再具有價格優勢。
(四)國內棉織物價格重心下行
以純棉32支坯布為例,與棉花及紗線價格變化總體趨勢一致,但相比之下,坯布的變化幅度稍小,其隨紗線價格變化的速度也略滯后于紗價跟隨棉價的變化速度。值得關注的是,從9月份棉價受政策止跌趨穩之后,紗線與坯布價格并沒有隨之止跌,而是依然伴隨市場供需失衡的基本面而延續下跌趨勢,逐漸向生產經營的成本底線靠近,由于成本支撐下跌幅度有所放緩,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