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紡織機近年來緣何“大跌”至“大漲”
自2008年至今,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先后經歷了由“大跌”至“大漲”,繼而逐漸趨于平穩的發展過程。2011年在國內市場先揚后抑、國際市場需求快速釋放的環境下,我國縫機業整體上保持了前高后低的增長態勢。
從宏觀上看,產銷數據全年持續增長,但同比增幅逐月趨緩。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測算,2011年我國縫機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643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縫紉機類產品583億元,同比增長16.6%,增幅較2010年回落72個百分點;非縫紉類縫制設備產品約60億元,同比增長20.0%,增幅較2010年回落5個百分點。全年生產縫紉機1706萬臺,同比增長6.87%,增幅較2010年回落30個百分點。其中:家用縫紉機738萬臺(普通家用機202萬臺,多功能家用機536萬臺),增長2.9%;工業縫紉機968萬臺,增長10.69%(含電腦刺繡機5萬臺,增長11.1%)。
從進出口數據來看,行業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歷史最高紀錄。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縫紉機類產品及零部件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4.1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1.72%。其中:出口20.0億美元,增長24.21%;進口4.1億美元,增長4.19%;貿易順差15.9億美元。行業出口全年保持高位運行,月出口額連續三次刷新月出口額最高紀錄,7月份出口額更高達2.05億美元。
從行業效益來看,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同時受人力成本、人民幣升值等綜合因素影響,企業運營壓力不斷加大,資金鏈隱憂凸顯,行業因結構調整而帶來的利潤增長不斷遭到蠶食。2011年我國226家規模以上(年產值2000萬以上)縫制機械生產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75%,而利潤總額和銷售利潤率卻分別同比下降1.37%和17.63%。226家規模企業中虧損企業19家,比2010年同期增加6家企業,虧損金額1.4億元,同比增長179.13%,行業虧損面擴大,虧損深度加深。
綜觀全年發展趨勢,行業呈現出“前高后低”、“內冷外熱”、“量漲利降”的特點,具體運行情況如下:
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產銷全年呈現增長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圖表1.),2011年我國226家規模以上縫機生產企業產銷量值持續高速增長,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34.45億元,同比增長17.88%;工業銷售產值324億元,增長16.48%;銷售收入326億元,增長19.75%,行業資產總計286億元,增長10.43%;全部從業人員平均數6.1萬人,增長5.18%。行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顯著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同時,據中縫協統計顯示,2011年行業105家整機企業累計生產縫制機械768萬臺,同比增長16.31%;累計銷售縫制機械732萬臺,增長11.69%,產銷率95.3%。行業各產銷指標呈現兩位數增長趨勢,但相比2010年同期近50%以上增長均幅,2011年行業產銷同比增幅明顯回落。
產銷增速逐步放緩 行業景氣指數不斷下滑
在全行業產銷整體增長的大趨勢下,2011年中國縫機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前高后低”態勢。上半年行業市場延續了2010年的“供不應求”,呈現出產銷兩旺的良好局面,直至二季度末隨著行業產能的持續性恢復和內、外銷需求的逐漸飽和,市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快的滿足,行業供需關系漸趨平衡。
2011年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末以后,國內外市場需求漸顯疲軟,行業供求發生較大轉變。下半年,我國縫機業產銷值同比雖仍增長,但其增幅比上半年明顯減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下半年我國226家規模以上縫制機械生產企業月產值平均增速較2010年下降至少10個百分點以上,且產量月同比增長快于銷量同比增長,行業產銷率逐月下滑,市場顯現“供大于求”局勢,企業庫存大幅增長。另據中縫協統計數據顯示,12月份行業105家整機企業累計存貨達81萬臺,同比增長13.65%。
而從行業綜合景氣指數來看,2011年我國縫機業景氣指數全年呈現不斷下滑趨勢,自年初1月份的130,逐月下滑至12月的93.44。同時,行業各項經濟運行指數也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銷售景氣指數和出口景氣指數均已低至警戒水平,而利潤景氣指數更是降至65.24的低位,行業發展前景偏“冷”。
出口量值高速增長 市場呈現“內趨冷、外趨熱”
不同于2010年內銷市場的“一枝獨秀”,2011年外銷市場得到了國內縫機企業更多的“關注”。一方面,連續紅火一年多的國內銷售,將金融危機期間積累下的市場需求消化殆盡,同時隨著國際服裝市場補庫行為的結束,這一波熱銷終告一段落。二季度開始,內銷大幅度下滑,國內主要經銷商二季度訂單量同比平均下滑達40%以上。
另一方面,隨著內銷市場的疲軟,曾于2010年受限于行業產能恢復緩慢而備受冷落的海外市場終于聚集起國內縫企的目光,迅速替代內銷成為推動行業增長的主力因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26家規模以上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出口額占銷售比重從年初的37%,增長到年末的39%。另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縫機業出口全年保持高位運行,累計出口創匯20.05億美元,增長24.21%,3月、4月起單月出口額更是連連創行業月度出口額歷史新高,7月份出口額更高達2.05億美元,創造了新的月出口額最高歷史紀錄。
市場競爭加劇 高成本吞噬企業利潤
2011年,縫機企業不斷擴張的產能與有限增長的市場需求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隨著市場逐步由“供不應求”向“供大于求”轉變,價格戰再一次升級白熱化。
而另一方面,綜合運營成本的不斷攀升,則進一步吞噬著縫機企業本就微薄的利潤。2011年國內通貨膨脹持續走高,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持續加劇的人民幣升值現狀等,使企業運營壓力不斷加大,資金鏈隱憂凸顯,行業因結構調整而帶來的利潤增長不斷遭受蠶食。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我國縫機企業用工成本平均增加15%-20%,原材料成本平均增加10%-15%,其他成本平均增加10%左右,導致企業利潤率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而同時全年人民幣累計升值又高達4.5%,更進一步削弱了產品出口的價格優勢,部分產品出口接近“零利潤”。不斷上行的生產成本直接削弱了企業的贏利水平,對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較大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我國226家規模以上縫機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75%,而利潤總額和銷售利潤率卻分別同比下降1.37%和17.63%,行業累計利潤總額同比自9月開始呈現負增長。226家規模企業中虧損企業19家,比2010年同期增加6家企業,虧損金額1.4億元,同比增長179.13%,行業虧損面擴大,虧損深度加深。行業產銷增長,效益下滑。{page_break}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隨著服裝等下游行業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高效、節能、特殊功能類的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需求量大幅上升,2011年我國各類縫機產品中,電腦平車、花樣機及其他帶電控裝置縫紉機產量增長明顯高于行業產量平均增速,行業產品結構調整進程加快。
據中縫協統計顯示,行業105家整機企業生產帶電控裝置縫紉機近140萬臺,同比增長40.20%,增幅遠超過全行業產量6.87%左右的平均增長率。據測算,目前帶電控裝置縫紉機所占工業機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25%增長到2011年的27%。特別是機電一體化產品中的電控高速平縫機,其年內產銷增長驚人,其占高速平縫機的產量比例由2010年同期的36%猛增到2011年的40%以上,極大地推進了行業機電一體化發展進程。這些高附加值產品已逐步成為企業的主打產品和新利潤增長點。而從出口數據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縫紉機整機量增長7.59%,值增長23.56%,整機出口單價比上年同期提升14.82%,產品出口結構亦進一步優化。
在企業結構調整方面,隨著近兩年行業產銷增長拉動因素由“內銷”向“外銷”的明顯轉變,我國縫機企業也進一步優化自身市場結構調整。在最近的行業調研中,不少曾經以內銷為主的企業,都在逐步擴大企業外銷比重,順發、匯寶等企業內外銷比重均達到1:1左右;而以外銷為主的部分企業也在逐步擴大對內銷售,平衡企業內外銷市場份額,以保障不同行業形勢下企業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行業資源整合速度進一步加快。僅以行業前15家骨干企業數據為例。2011年,15家骨干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8.8億元,同比增長23.67%;累計銷售收入89.5億元,同比增長18.71%;累計利潤總額5.3億元,同比增長34.59%;15家骨干企業各項指標數據平均增幅均高于行業平均增幅,且15家企業的累計工業總產值所占行業總產值的比重亦由2010年的14%,增長到2011年的15%,行業產值集中度有所提升。而相較于行業利潤總額的負增長狀況,15家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則呈現大幅增長,行業利潤明顯向優勢企業集中。
同時,行業企業間的資源整合、戰略合作不斷提速,更加快了資源向行業骨干企業集中的步伐。僅以重機和高林公司為例:自上半年重機與高林合作之后,據兩家公司上市報表披露,2011年重機銷售縫紉機約70萬臺,同比增長25%,縫紉機銷售額54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億元),同比增長10%,僅4月-9月縫紉機利潤就達14.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同比增長125%;而高林2011年前三季度銷售收入28.8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16億元),同比增長1.57%,實現凈利潤5.4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12億元),同比增長5.27%。而兄弟、方正、中捷、杰克等行業骨干企業2011年也均實現了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大幅增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