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電商“看天吃飯” 氣候異常導致鞋服銷售不佳
經濟學界有一條“德爾菲氣象定律”:氣象的投入產出比為1:98,即企業在氣象信息上投資1元,即可獲得98元的經濟回報。氣溫發生1°C變化,產品銷量可能就會隨之發生較大的改變。
這一經典原理也被鞋服行業不斷驗證:據媒體報道,去年凡客庫存積壓嚴重,達14.45億元。據了解,除因決策層失誤、品類擴張過度導致的若拖把、電飯鍋等“死庫存”外,冬季反常氣候降低消費者購買欲望也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一些線下品牌服裝零售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據濟南當地媒體報道,因受暖冬影響,UCC雪地鞋等品牌在濟南市場訂單量銳減,銷售額跌幅逾30%。
中信證券的一份《紡織服飾行業2012年2月跟蹤報告》指出,因暖冬寒春影響,2012第一季度紡織服飾行業零售額增速將放緩至15%,第二季度有望增至20%。
從氣象數據來看,去年的冬天不算暖和,但有些反常:以北京為例,2011年12月至今年3月,這個冬天平均氣溫為-3.2°C,低于均值的-2.3°C,屬于氣象學范疇的“冷冬”。但入冬日為11月9日,比往年晚了十多天,冬季較短;降雪量僅2.5毫米,比往年少7成以上。
這樣反常的氣候從2010年冬季即開始,并成為影響服裝企業庫存的重要因素:美邦服飾去年中報顯示,其存貨同比增長220%至28.90億元。美邦服飾董事長周成建把高庫存歸咎于2010年冬天比較短,而2011春季來得早,銷售受到影響。中金的一份調研報告中,也把暖冬作為美邦貨物積壓的重要理由。
鞋服電商“看天吃飯”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供應鏈反應的滯后性。據了解,品牌服飾公司往往要提前兩三個季度,向工廠下單,隨后完成設計、生產、運輸和終端鋪貨的一系列流程,對氣候、氣溫的臨時應變能力較差;電商類公司反應相對較快,一般也要兩三個月,如果突遇暖冬寒春,很容易遇到庫存積壓或斷貨的情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