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體育品牌企業面臨發展“陣痛”
國內體育品牌企業今年顯然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水深火熱”。匹克體育昨日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匹克體育在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為6739個,與2011年年末相比凈減少1067個。而更糟糕的是,集團明年的訂貨成績很令人沮喪。公告顯示,集團2013年第二季度訂貨會訂單總額(按批發價計算)與2012年同季相比出現高幅度下降,在20%到30%之間。
盡管匹克方面表示零售網點減少是因為集團正在進行零售網點的優化,但不可回避的現實時,國內體育品牌企業目前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國內體育品牌老大李寧公司今年下半年以來更是壞消息不斷。7月4日,李寧集團在西班牙的授權商宣布破產。
李寧公司發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其上半年凈利潤大降85%,僅為0.44億元;9月12日,李寧關閉了其在香港的惟一一家分店。與此同時,李寧公司還發出全年預虧的預警。而為了節省成本,李寧上半年已關閉門店1200間。而今年上半年,Kappa品牌也關閉了569家門店。
國內體育品牌企業怎么了?有業內人士指出,盲目擴張是導致國內體育品牌企業哀鳴聲一片的主因。近幾年,無論是準備上市企業還是已經上市的企業都在瘋狂擴張新店,迅速擴張的新店由于品牌之間缺乏差異化以及整體市場的疲軟,最終導致了幾乎所有體育品牌企業均出現了高庫存的窘境。
有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包括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在內的國內42家上市類服裝紡織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而存貨量低于1億元的只有4家。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品牌創新能力不強等因素,國內體育品牌市場目前已疲態盡顯。
很顯然,國內體育品牌在經歷了前兩年的風光日子后,現在是到了他們思考如何重新清晰地進行各自品牌定位的時候了。前幾年國內體育品牌剛出現時,因其新穎、時尚、充滿活力的風格以及實惠的價格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和熱捧,然而市場發展到今天,國內體育品牌的價格已在不知不覺中向國際品牌的價格靠攏,過去賣幾百的服裝,現在都已上千。
而更要命的是,國內體育產品在設計、拓展、運營等諸多方面和國際品牌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其品牌知名度更是無法和國際品牌相比。這種狀態相當于一個人想往前走,頭已經伸了出去,但雙腳卻仍站在原地不愿挪動或者說不知道怎么去動。“高檔的趕不上國外的大牌,低檔的價格又拼不過山寨小廠”,一位業內人士用一句話準確地概括了目前國內體育品牌企業面臨的尷尬局面。
身處其中的企業顯然早已深切感受到了面臨的諸多問題,他們也一直試圖突破目前的困局,有傳統方式的打折促銷,還有利用線上線下去擴寬銷售渠道,一些企業更是將觸角延伸到了二三線甚至更偏遠的市場。然而這些都只是消化庫存的一些手段,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國內體育品牌企業最終還是要在品牌差異化上下功夫,而如何清晰各自產品的服裝品牌定位,更是國內體育品牌企業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