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庫存成主旋律 服裝行業如何應對庫存挑戰
“服裝行業確實存在過剩,整個制造業甚至都是產能過剩。”在談及中國服裝行業的庫存問題時,多年從事該行業研究的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對記者表示。
庫存達百億凈利持續下滑
針對服裝行業的庫存數據,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表示,“全行業庫存規模不止于此,單個品牌的庫存就上億元,全行業的庫存規模估計達上百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年底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其中,匹克的庫存量上漲較快,2012年上半年其庫存已經漲至5.29億元,漲幅達25.65%。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庫存高企的狀況直到目前仍未得到緩解。
庫存壓力之下,業績下滑的現狀對這些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業績下滑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遲早的事”。
據媒體報道,目前六成上市服裝企業凈利大幅下滑,在安踏、361度、中國服裝等14家服裝企業發布的業績報告中,凈利出現下滑的比例占到61.5%,其中安踏自上市以來業績首次出現21.5%的跌幅。此外,這種業績下滑的趨勢并非今年才有,從李寧的凈利來看,2011年凈利下滑65.2%,2012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9.5%。
針對庫存高企、業績下滑的現狀,此前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主要是各大運動品牌在奧運之前錯估了市場形勢,導致了市場供大于求,庫存問題也隨著奧運會結束逐漸凸顯出來,其中最受影響的恐怕是李寧和阿迪達斯。
不過,張慶認為,北京奧運會贊助商阿迪達斯是發現問題較早的。“阿迪達斯是先經歷先動手,它已經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在進貨和渠道管理方面,很多模式都已經做了相應的調整,到目前情況就會相對好一些。”“后奧運效應”之外,成本上漲、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因素也進一步加劇了庫存高企。
各大品牌爭相去庫存
如此高規模的庫存,無疑成了目前運動服裝品牌甚至是全行業的關鍵挑戰。該如何應對庫存挑戰,挽救下滑業績,考驗著這些服裝品牌的智慧。
近年來,跑馬圈地、規模擴張成為很多運動品牌競爭的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折扣店、電子商務,甚至自營工廠店等成為各大品牌去庫存的主要方式。記者走訪上品折扣等折扣店發現,李寧、安踏等運動品牌服裝折扣甚至已經達到二三折,在淘寶、當當等各大購物網站上,耐克、李寧等品牌的折扣廣告也隨處可見,低至三折、四折也并不鮮見。
在目前國產運動品牌千方百計爭相去庫存的同時,國際品牌耐克最終也卷入其中。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耐克方面將可能在中國增設40至50家自營工廠店,規模將超過以往,覆蓋規模也將從一線城市擴展至二三線城市。
針對耐克方面尚未對外予以確認的這一消息,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告訴本報記者,“耐克是否真的加大工廠店投資規模仍不得而知,盡管耐克在品牌、分銷能力上具有較強的優勢,但耐克去庫存化的壓力極其巨大,通過多種渠道清理庫存是耐克當前的工作重點。”
不過,針對耐克可能大力發展工廠店的舉措,業內人士多表示擔心國內品牌會受到沖擊,張慶表示,“耐克此舉確實會對本土品牌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現在看體量還不算大,但如果庫存大的話無疑會加大力度,這對本土品牌必然是沖擊。”
在可能對本土品牌造成沖擊的同時,有媒體分析認為耐克、阿迪達斯可能借清庫存的時機擠占二三線城市,而二三線城市通常是國產品牌的主要“戰場”。對耐克渠道下沉的說法,張慶認為,“耐克此舉可能是一箭雙雕,但主要還是以清庫存為主。”熊曉坤則認為,短期來看,將加快其庫存的清理,但仍會給其帶來一定的財務壓力。從長期來看,耐克通過工廠店向二三線城市進軍,將會對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不論各大品牌采取何種方式都是一個目的:清庫存。對其各自采取的方式,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不論如何布局,肯定不會是盲目的鋪陳,渠道建立一定是在合適的產品、經銷方式基礎上,循序漸進去做的,目前局面下不適合大干快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