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籽減產拖累棉油加工
美國農業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由于棉籽產量減少,中國本種植年度的油籽產量將進一步下滑,而市場需求持續擴大,中國油籽總進口量料再創新高。
據糧油市場報記者了解,美國農業部報告里的內容正在國內各棉花主產區真實上演,農民種棉意愿走低,全國棉花產量繼續大幅降低已成不爭的事實。
內地棉區面積連降
作為山東省夏津縣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德鵬對自己涉足棉花行業有些后悔。他向記者表示,從業4年多來,全縣農戶棉花種植意愿持續走低,就連老天爺似乎都不太幫忙,“這幾年雨水頻繁,我們這里的棉花產量更是雪上加霜”。
劉德鵬說,4年來,棉花種植合作社的農戶數量,已經從112戶減少為30戶,合作社流轉的土地面積也從高峰時的4000余畝,降到現在的1500畝。他認為,當地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不僅是劉德鵬,山東省許多棉花產業從業人士都已經看到這個趨勢。
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表示,農民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不愿種棉花,2013年德州棉花面積將減少15%以上。
近段時間,國內各產棉區陸續公布了2012年棉花產量。記者發現,在多個公告里,“減”、“降”二字當頭。
《河北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河北省棉花播種面積57.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8.6%;總產量56.4萬噸,比上年下降13.6%。
安徽省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安徽省棉花種植面積304.9千公頃,減少45.5千公頃;總產量29.4萬噸,下降22.2%。
據媒體公布的數據顯示,山東省2012年棉花種植面積比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減少298萬畝、165萬畝、115萬畝和95萬畝,已連續4年下降。多家機構預測,今年該省棉花種植面積將繼續下降。
國內另一主要產棉區河南,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公開數據顯示,1990年河南棉花種植面積1234萬畝,1992年最高達到1872萬畝,2011年592萬畝,2012年為300萬畝,種植面積和產量降至30多年來最低點。
據記者掌握到的河南省幾家棉花種植戶的反饋信息來看,今年,當地棉花種植面積繼續大幅減少。
{page_break}
一直以來,棉花種植面積、單產、總產、質量和調出量均為全國第一的新疆,歷來被認為是國內棉花種植的“救星”。當地農業廳近日公布的農情調查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疆棉花種植面積2470萬畝,比上年增加66萬畝,增長2.75%。
“雖然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增加,但依舊不能抵消內地減少的量,所以從全國來看,還是下降的。”南華期貨分析師傅小燕認為,新疆難以一己之力,扛起助推全國棉花產量上漲的大旗。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印證了這一預測。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年報顯示,2012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470萬公頃,減少34萬公頃;總產量684萬噸,增產3.8%。
“以上數據具有參考意義,但是和我個人掌握的信息有差異。”國內某期貨公司一位分析師表示,難以接受這“一減一增”的“面子數據”。
東方艾格預測,2013年度全國棉花播種面積下降4.01%;依據過去5年的歷史單產及產量的變化幅度,2013年單產可望達到1.53噸/公頃。
即使如此,該機構仍預計新年度全國棉花產量為759.7萬噸,較上年下降3.85%。
國內棉花產量不斷下滑,已經影響了國內油籽供應量。
美國農業部參贊3月1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2013/2014市場年度油籽產量料為5490萬噸,較上年度產量估值5620萬噸下滑2.2%。
報告稱,中國本年度油籽產量的下調,主要原因是棉籽產量減少。
報告認為,由于中國油籽產量不足,加之國內畜牧業以及水產品養殖業發展、飼料行業以及壓榨行業擴大提振,中國對大豆及油籽等蛋白類產品進口需求將進一步走高。預計中國2013/2014年度油籽需求仍較為強勁,特別是大豆需求,預計油籽總消費量為1.235億噸,高于上年度的1.217億噸,油籽總進口量料達6890萬噸,高于上年度的6610萬噸。
種植直補呼聲高
棉籽產量的減少,亦拖累了國內棉籽油加工業。
據新疆糧食系統工作人員介紹,相比前幾年,如今,當地棉籽油加工企業或是改弦更張,或是關門閉業。
“企業數量比以前少了許多。”我國棉花產業鏈已變得十分脆弱。因此,棉花成為“兩會”關注的熱點。許多代表委員提議,國家應試點棉花種植直補政策。
“兩會”召開伊始,多位駐魯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吁繼續實施棉花收儲政策,并參照糧食直補政策,盡快建立棉花直補機制,以調動棉農種植積極性,促進棉花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也建議,加快研究并試點實施棉花種植直接補貼政策,改進現行的臨時收儲價格確定機制,在增加農民直接收益的同時,發揮市場對國內棉價的調節作用,激勵棉農種植優質棉花,提升棉花品質,并為紡織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不過,有分析認為,與糧食需求彈性小、剛需隨人口增長持續增加、同時對保障一國經濟穩定的戰略地位略有不同,棉花需求彈性大,對價格波動更為敏感,同時要與紡織轉型升級相配伍,其調控機制注定與糧食要有所區別,既要保證其相對穩定的供應,數量等級需適應紡織轉型升級需要,同時又不能與糧食“爭地”,因此,其調控難度“可想而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