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品牌需正視“缺陷”方能走出“衰退”
李寧(專賣店)公司日前公布的財報顯示,其出現上市八年來首虧,2012年虧損近20億人民幣;同期,安踏(專賣店)也遇上市五年來業績首次下滑,凈利下滑21.5%至13.58億;匹克凈利下滑幅度更高達60.1%至3.1億。
本土體育品牌怎么了?品牌模糊、產品同質化、盲目擴張,外界對它們的“衰退”總能找出種種原因。在管理學家看來,正視“缺陷”才是走出“衰退”的第一步。
無效率擴張透支優勢
“有些款式賣不動。”清明節期間,龍崗區一家李寧專賣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節日生意并沒有預想的火爆。他說,該店部分顧客是打工者,隨著這個片區一些工廠的內遷,有些熟客再也沒有見過。
記者登錄李寧網站發現,該公司僅在深圳龍崗區的專賣店就有近40家,幾乎覆蓋了龍崗區所有人群集中的板塊。相比之下,另一家外國知名體育品牌在整個深圳地區的專賣店不過20家左右。“銷售額和門店數量不成正比。”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圳券商紡織業分析師對記者分析說,不少國產品牌的專賣店沒有起到帶動銷售和提升品牌的作用,只是當初盲目擴張的產物。
事實上,大幅擴張的并非李寧一家。李寧、安踏、特步、匹克等分別于2004年、2007、2008和2009年登陸港股。“資金助推了盲目擴張。”以上券商分析師說,這些品牌利用當時香港各路國際資本對“中國內需”和奧運概念的追捧,募得大筆資金。之后,資金主要放在了門店擴張上。一方面,過快的擴張忽視了選址和管理,導致單個門店的盈利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大量加盟店的出現,導致整個渠道失去了對市場的反饋能力,總部無法得到市場變化的準確數據,也就無從調整產品。
“庫存嚴重,在二級市場拿不到錢,只能引進PE。”以上分析師認為,從目前來看,當初“不差錢”的國產體育品牌正面臨資金壓力,這會加劇危機。但從反面來看,也意味著企業有了投資收益的壓力。如果PE能操刀進行有效的經營革新,李寧這樣的企業仍有重新崛起的機會。
成本上升壓低利潤
日前,記者在深圳部分門店調查發現,市場上國產體育服飾的同類產品和國際品牌的差價一般在90元至150元之間。這意味著,如果成本相差不大,國產服飾每件的利潤會比國際同行低100元左右;如果雙方在同樣的市場層面競爭,國產品牌則已經被逼到了價格的“死角”。
國際品牌的品牌優勢會給本土同行帶了何種壓力?中歐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認為,壓力首先來自于低成本優勢正在喪失。之前,一些中國企業的確有成本優勢,但目前,一些外資品牌和國產品牌的貼牌工廠已經沒有區別,大家的成本相差不大;與此同時,一些外資品牌還逐漸把工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因此,“低成本”可能成為了“過去時”。
“外資品牌渠道下沉是另一重壓力。”王高指出,目前,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也開始做低端產品,用三四百元買到外資品牌的運動鞋已經很容易。
記者也從珠三角和福建一些服裝代工企業獲悉,盡管服裝行業正處在“去庫存”階段,很多工廠已半停工。但只要恢復生產,企業主立刻發現工人的工資已經上漲。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是內資品牌的噩夢,因為它們價格本身就低,終端價格上的議價空間不大,當成本提高,利潤必然更薄。
潛在消費者群體下降
在不少人看來,中國體育品牌在發展路上一直在主動“避讓”外資品牌。當“80后”經濟收入增長,越來越多地選擇外資品牌時,不少內資品牌開始主動將目標客戶選擇為“90后”身上,稱之為“年輕一代”。但問題在于,資本助推下的產能突進和門店擴張忽視了“90后”與“80后”人群的不同之處。
首先是人口數量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80后”有1.24億,接近當前全國人口的10%。但進入90年代之后,新出生人口數量開始大幅下降,從1990年每年2620萬的峰值降到當前的每年1600萬。以上券商分析師說,潛在消費者群體數量的銳減,已經體現在各家國產品牌的庫存積壓和銷售疲軟上。“宏觀數據很說明問題,國產品牌有必要調整策略。”
更重要的是,“90后”也未必就屬于國產品牌。“他們比‘80后’更潮、更酷,真正有持續購買力的大城市‘90后’會選誰?”以上分析師如是質疑。
觀點
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
轉型需重塑供應鏈
目前,國產體育品牌正進行去庫存等自我改革。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蘇勇認為,國產體育品牌除了降產能,調產品結構之外,更重要的是重新審視渠道和供應鏈建設。
他舉例說,曾有一家國內著名服裝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率迅速擴張門店,形成了1/3直營和2/3加盟店的結構,但最終導致消費者和企業市場部門缺乏“溝通”。企業花了大價格請一線影視歌星代言,但品牌宣傳并未帶來銷售數據,卻帶來了飆升的庫存。
蘇勇認為,“調頭”需要準確的市場信息,而準確的市場信息又來自于高效而牢固的渠道。首先,渠道不暢,必然信息溝通受阻,產品開發將和市場脫節;與此同時,薄弱的渠道會降低供應鏈效率,庫存周轉率和資金使用率都會降低,企業缺乏競爭力。因此,重塑渠道和供應鏈建設應該被放在第一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