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進入休眠期 紡織業和棉花產業矛盾突出
內外價差和兩難的收儲政策
在采訪過程中,棉紡企業提到最多的是棉花收儲政策對行業的影響。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出臺于2011年,在這之前,國內棉花生產曾一度出現滯銷。2011年,國家以每噸標準級棉花1.98萬元的價格進行第一次收儲。大量的棉花隨即進入了國庫。從2011年9月我國首次實施棉花臨時收儲制度至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估算,國家收儲的棉花已超過1000萬噸。“這1000萬噸是我們棉紡行業一年半的儲量,可以說國庫已出現脹庫問題,而我們的棉紡企業卻沒有棉花使用。”
為什么棉紡企業沒有棉花用?
2012年上半年,國家第一次放儲,每噸棉花1.8萬元,計劃放儲100萬噸,最后放儲的結果是40多萬噸,放儲價錢比原定價格每噸多了500元。2013年初,國家第二次放儲,每噸棉花1.9萬元,計劃放儲300萬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只賣出不到60萬噸。高勇說,第一次放儲,行業協會建議的價格是1.6萬元一噸。而在2012年9月,國家決定再次啟動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每噸棉花的收儲價定為2.04萬元,高勇認為這個價格高出了國際棉價5000元一噸,風險已經存在。“原因是紡織企業根本接受不了這個價格,只要買了,肯定是虧損,企業寧肯停產,也不購買國內高價棉。”河南焦作海華紡織公司經理曹俊海認為最后的結果只能停產等死,“國際上低價的棉花我們買不到,國內的棉花價格又比國外高很多,只有等死,除非生產非棉產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經濟分析師李靖認為,收儲本意是為了保護棉農的利益,但從長遠看,若不按照市場規律調整政策,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另外國家每年大量收儲,大約有幾千億元的資金支出,再加上倉儲保管費用等成本,對國家財政來說同樣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2013年1月3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本報記者提出紡織行業為什么虧損的問題時回答: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是造成2012年棉紡織行業集體虧損的主要原因。“整個棉花市場就政府一個買家和賣家。比計劃經濟時期還厲害。”
國家大包大攬收儲,對棉農不見得是好事
企業對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不滿意,那么,作為政策制定的初衷,棉農是否得到了實質性好處?
“今年湖北棉花種植面積低于去年7%。”湖北紡織工業協會會長王洪章說,2012年,黃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積為2704.9萬畝,同比下降13.3%,其中,山東省植棉意向面積同比下降10.3%,河南省同比下降18.1%,河北省同比下降7.4%;長江中下游棉區植棉意向面積為1863.5萬畝,同比下降11.4%。為什么棉花種植面積會萎縮?
湖北公安縣棉花種植戶杜成中認為主要原因是種棉成本太高。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山東、河南一些種棉戶的認可。“人工、肥料、種子等生產資料一畝地成本是1500元左右,只能賺三四百塊錢,種糧食省工又省力,收入還高于棉花,種糧同時還可以出去打工,每天工錢差不多有200元,算下來,一畝棉花的收入兩三天就賺回來了。”杜成中說,棉花后期管理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人工,特別是摘棉花的時節,人工費漲得很厲害,部分地區采摘達到每斤1.5元。
記者從山東德州了解到,2012年,德州種棉面積減少到130萬畝,比2008年下降一半以上。山東省的棉花種植面積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00萬畝跌至今天1000萬畝不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河南的棉花種植面積也從2007年1054萬畝下降到2011年的594萬畝,降幅40%。在此形勢下,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預計,2013年的全國棉花種植意向面積將下降6%,中國棉花協會的預計是下降4.5%。
雖然國家有收儲政策,但棉花市場價格不穩定,造成下游紡織行業不景氣,棉花需求量大量減少,非棉產品占了整個紡織產品大半個江山,影響了棉花的種植面積和價格。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大多數紡織企業已經將主業轉向房地產、小額貸款公司等當下比較容易賺錢的行業,紡織只是一個牌子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說,現在轉型做化纖的針織企業已超過60%,不轉型就生存不下去。“到頭來坑的是棉農,因為國家大包大攬的收儲讓農民對市場的漲跌毫無判斷力,這才是最可怕的,說不好哪天在國際市場就會看不到我們國家的棉花了。”
路在何方?
高勇對記者說,紡織業和棉花產業之間的矛盾,必須通盤考慮,找出折中的辦法解決生產與流通的矛盾。一是針對當下的收儲政策,應尊重市場發展的規律,讓內外價差縮小在正常范圍,風險總體可控。二是給紡織企業發放棉花進口配額更大自主權,降低國內棉花流通成本,從長遠看,必須取消配額限制,讓紡織企業根據需求不受限制地從國際市場采購棉花,只有這樣,中國紡織品才能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棉花質量才能和國際接軌,棉農才能真正受益。三是加大對棉農的補貼力度,最好能夠實現對棉農直補,從制度設計上保護棉農利益。
據了解,美國棉花產值每年也就30多億美元,而政府對棉花生產和出口的各個環節補貼則遠遠高過這一數字,并且有一整套扶持政策,因此美國棉花生產基本不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我國從2007年開始,出臺了棉花良種補貼政策,給種植棉花的農民每畝15元的補貼,算下來,每年1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補貼總額,還不及美國對自己棉農補貼的零頭,也就很難起到穩定國內棉花產業的作用,更難以和不斷涌入國內的進口棉花抗爭。從長遠看,會影響到國內棉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國內棉農的根本利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