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德:紡織企業發展重在內功修煉
夕陽產業?挑戰含機遇
楊敏德首先從大環境入手,并以自身企業為實例做了闡述: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并不是夕陽產業。“現在很多人都說,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很多中國的紡織企業都搬到了東南亞去,甚至有人告訴我說印度都要取代中國以前的地位了。”楊女士以別人的話作為開場,隨后她分析了紡織行業的現狀:“去年確實有很多紡織企業搬遷到了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越來越多的衣服打上了‘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的標簽。歸根結底,是因為企業在這些國家生產所付出的成本要低于現在的中國。”
在她看來,去年的形勢不樂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用人成本的問題,由于紡織服裝企業需要大量工人。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為中國帶來了“世界工廠”的稱號,現在勞動力漲價帶來的結果是用人成本上升,價格優勢不再明顯。因此,各大企業開始把辦廠的重點轉移到了勞動力更為廉價的東南亞地區。
除了企業用工難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紡織服裝企業,“棉價倒掛”問題也在去年顯得格外突出。國家為了保護棉農,保護棉花這一戰略物資,去年實行了棉花臨時收儲,這使得本來就不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棉價更加高漲,每噸價格甚至一度與國際價格相差5000元之多。對企業的用棉需求,國家采取了進口棉配額制度,使得部分企業眼看自己產能不足而不敢購買國產棉。這也是紡織服裝企業紛紛“東南飛”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是這樣的大環境,導致部分從業者對產業發展持悲觀態度,認為紡織服裝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已經屬于夕陽產業。楊女士以自己的企業舉例:“我經常跟我的員工說,市場有好有壞。有的人會覺得,市場好了,這是一個發展的契機;市場不好了,不知道怎么辦,是不是就要撤出了?我不這樣認為。我的企業在市場好的時候,可以擴大規模增加盈利;市場不好的時候,也是我們的機會,我們要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和其他企業爭奪市場占有率。這樣,在市場轉暖后,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去年確實是紡織服裝業最為艱難的一年,但僅僅一年,并不能表示整個產業就成了夕陽產業。”
在回答筆者“會不會把企業搬到東南亞”時,楊女士很肯定地說:“我不會把工廠整個都搬到東南亞去。很多人問過我,問我要不要搬。我會反問他們,為什么要搬?那里有廉價的生產力,但是我認為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生產成本不能只看工人的工資,企業需要人才,我會吸納更多的高學歷人才到我的企業里來。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需要科學技術來推動的。企業不單單要看用工成本,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人員流失率,現在很多企業的問題是,怎么能夠提高基層工人的生產能力,讓他們也富起來,我覺得這才是紡織行業面臨的比較大的挑戰。”
楊女士以自己的企業說明“夕陽產業”論站不住腳,眼下的挑戰也恰恰是企業發展的機遇。在采訪中筆者注意到,楊女士特別注重專業人才的引進,而這些,就是企業修煉“內功”的基礎。
企業發展?重點在內功
筆者問到紡織企業在今年應該如何發展,楊女士說:“今年各種未知因素較多,總的來說,還是以練內功為主。”
她認為,當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仍有許多新的競爭優勢,企業領導負責培養技術型人才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將高新科技引入到傳統工業,用在工人身上,提高工人生產能力,從而充分利用科技型人才和勞動密集人群,這就是內功所在。
當國內用人成本上升之后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那就是用高素質的工人,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只是一味代工,貼牌,做低科技含量的事情,那么它永遠都不是一個大企業,抵抗市場波動的能力會很小。
在她看來,中國真正的競爭力不是以往其他國家認為的廉價勞動力,我們不只有這一個優勢,還有其他更多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年國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如今,一批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已經當家。企業的工業化、信息化需要這樣的中層管理人員。只有有了人才,企業才具備向高新技術轉型的條件,有轉型升級的機會。溢達集團現在每10個人就有一個是大專以上學歷,其中不乏清華、北大等名校及海歸畢業生,這部分人才在集團科研和管理等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了軟件,硬件也要跟上——這個硬件不是紡織機械,而是環境。“未來企業的發展千萬不能忽視對環境的保護,有了優美的環境才能招納更好的人才。”楊女士說,這當然不僅僅說企業自身的環境,還有對排污的控制,以及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等等。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就必須要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一個只關注自身的企業不會做太大。
除了注重人才、關注環境,楊女士還建議紡織企業練好其他內功,提高技術,如納米新材料和新的印染技術都需要紡織企業盡早掌握,還有企業的專業設計和品牌文化,這是降低勞動力成本所不能達到的。
在關于信息化的問題上,楊女士舉了一個例子:某家大型企業仍然沿用工資條制度,每月給幾萬個工人發放工資條,記錄本月的工資發放情況。對于這樣很占用資源的做法,一位管理人員調研后認為完全可以節省這部分開支。經過研究,工資條改成了工資短信,因而節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還為環保做出了貢獻,一舉多得。
楊女士相信,通過關注細節,在挑戰中尋找機遇,同時不忘修煉內功,引進和培養人才,中國紡織企業就能夠取得更大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