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紡織行業回溯兩次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
中國的工業化尚不徹底,農業文明殘留的小農經濟體制尚存,農業的產業化滯后,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組織都影響勞動力的釋放,與紡織有關的棉、毛、絲、麻等優質天然纖維的生產和流通市場的不完善一直制約著紡織工業的發展。這既關系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調整,也涉及紡織大產業鏈供應端的均衡。
紡織工業是工業化的跳板,中國紡織為中國啟動工業化和全面實現工業化作出歷史貢獻。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紡織產業也在工業化進程中日臻成熟。處在新工業革命期,中國紡織更要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中實踐產業發展的根本轉變。
紡織是后工業化時代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焦點、難點、重點,但更具備有利條件。
中國紡織是民生產業,是有國際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是中國生態壓力最大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發展生態文明動力最大的產業。
中國尚未完全實現工業化,現代中國紡織業主要在半個多世紀中崛起,特別是近30年,一直在改革中不斷刷新發展模式,尚未形成路徑依賴,與西方國家相比,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成本較低。
中國紡織成功地接受西方工業文明的遺產,一直在學習和追趕世界先進紡織,接受教訓與經驗,具備了承擔新文明創新所需要的水平高度與物質基礎,在高速發展期恰逢新產業革命機遇,極易接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想技術和模式。
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紡織的傳統與生態文明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國紡織的綜合實力、地域和產業的多元化多樣性,使轉型有扎實基礎和寬廣空間。
回溯兩次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
紡織是工業革命的發端,250年前珍妮紡紗機(1764年)和瓦特蒸汽機動力(1763年)結合,開創了工業文明的新紀元,推動了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現代人類文明的基礎。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化和流水線及稍后發展的數字化電子技術,包括發生在紡織領域中的技術革命,如人造纖維、自動紡機、高分子材料和染化技術等,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
兩次工業革命鑄就了工業文明,最偉大的成就是“資本”以獨立的要素作為紐帶,將勞動和土地等要素重組,物化的資本使先進裝備技術與勞動等要素優化組合,促進了生產力,大量的商品被高效生產出來,激發人類無限的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然而,工業文明帶來的不僅是對人類的貢獻,還有資本逐利的“理性”,導致產業無限制擴張、“追底殺低”的惡性競爭、同質化傾軋。事實上,現代工業文明發展進程中一直在糾正這些偏差。工業文明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和自我否定的進化過程。
工業文明發展到了重要階段,依靠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思路與模式,不能根本解決現實的矛盾與困境,需要革命性的創新。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