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大軍中 真正“走出去”的仍然屈指可數
從當年鹿王在馬達加斯加建廠,到紅豆在柬埔寨建立西哈努克工業園區,紡織服裝企業向外轉移的步伐從未停歇。但在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大軍中,真正“走出去”的仍然屈指可數。多數企業還在權衡利弊:“在國外投資要了解當地的法律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情況,水深水淺難以估量。”這是尚未在外投資的企業心聲。
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毋庸置疑,但在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業,要對勞動力成本和勞動效率做乘法,而并不能僅僅考慮人工成本。即便敲定赴外投資,時有發生的罷工,最低薪資的上調又考驗著企業的應對能力。在張錫安看來,產業向外轉移會否造成國內“產業空心化”是更深層次的憂慮。所謂“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印度業者明確指出,希望從中國的產業調整中尋求機遇,承接印染、紗線等較低附加值產品的貿易份額。
盡管目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的貿易比重約為36%,而印度只有4%,但在未來10年中,兩國間的份額差距會縮減多少?與此同時,我國中低端產能的轉移能否與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步調相一致,這些都是未知數。
如此看來,最優選擇莫過于向國內中西部轉移,既能保持產業實力,又能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那么,一些東部企業在為何不考慮在國內進行轉移呢?前兩年,上海的企業要轉移產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安徽、江蘇等地,但即便生產地點毗鄰,人文環境差異、水電供應的不穩定又讓這些企業撓頭。真正開始進行生產了,有可能第一單按時完成,第二單就開始拖延交期。上海一家老牌國營外貿企業在近20年間關閉了40余家國內工廠,如今在孟加拉國設立了3個加工點。他坦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可以選擇,他更希望政府能為國內轉移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與政策支持,在國內進行生產。
在泰國,由于泰銖大幅升值等因素,服裝企業面臨生產壓力。目前,已有10家大型服裝公司在鄰國35個地方擴張生產基地,這些國家包括中國、越南、柬埔寨、老撾和印度尼西亞。為幫助紡織服裝業發展,穩固產業實力,泰國政府提出“時尚泰絲”推廣計劃,此外還將法人所得稅率從30%降為20%,以期降低服裝業生產成本。雖然現在還未能看出泰國“產業挽留大計”的成效,但政府層面給予的支持,或許能讓服裝企業獲得喘息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