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發展現狀:價格戰是銷售主導 突圍依舊沒方向
昨日凌晨開始,今年首輪絕大多數電商巨頭都參與的 “大戰”拉開帷幕。盡管各家電商都說“價格戰”不是核心競爭力,可此輪電商大戰的關鍵詞依舊是“優惠、讓利”。
只是,經歷了去年“8·15電商價格戰”的虛假標價后,今年的價格戰還有人買單嗎?記者發現,在各家電商自6月初起的輪番造勢下,關注此輪大戰的消費者數量不少,可究竟下不下單,“還得看價格是不是真實惠”。
低價稍縱即逝
本輪電商大戰,從“口水仗”開始。第一個挑起大戰的京東,用的是“別鬧”這樣頗具調侃的主題詞,其他電商紛紛響應:蘇寧的“別慌”、國美的“都別裝”、天貓的“別扯”、易迅的“別吹”、當當的“都別吵”……到底誰才有資格發出“別×”的指令,從各網站的促銷方案看,還真不好說。
消費者朱先生告訴記者,“以前的電商大戰是不同網站互相叫板,你降價我也降價,如果有意向產品,只要在不同網站間切換就可以了。但這一次,不僅要橫向比較,還要縱向比較,只能感嘆電商‘變化多端’。”他看中一款相機,原本各家網站價格在一兩百元,不料此次各家電商將一次“大戰”分成不同階段,今天是“百貨最低價”、明天是“3C促銷”、后天又是“全站比價”,結果相機在同一網站一天內可能有兩三個價格,相差數百元:“不下單吧,看到低價心癢;下單吧,又擔心后面還有更便宜的。”他覺得,這降低了購物樂趣:“網購圖的就是方便省時省錢,可現在,想要便宜,就得坐在電腦前不停刷屏。”
淡季能否變旺季
也有消費者覺得,電商“不干不脆”的價格戰,是吊足消費者胃口,將消費淡季變成旺季。
為什么選擇6月17日開戰?商業咨詢家達宇認為,既是巧合又是機遇。第一個跳出來表示要大規模促銷的是京東,因為6月18日是京東的店慶日;但死盯對手動向是電商行業的游戲規則,其他電商自然不愿被京東搶了風頭,結果有幾家就不約而同將6月17日設為自己的促銷起點。另一方面,6月中下旬以往都是消費淡季,實體商場沒有大規模的營銷活動,但學生畢業季和婚慶、家居裝潢的高峰也蘊含著不少商機,這就使得電商會選擇在淡季中用大規模促銷的方式來刺激市場。“不難發現,家電、消費類電子、圖書、百貨是電商的強勢行業,而他們的目標群體恰恰是淡季中的學生、新人,所以不難理解電商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進行大促。”
不過,要想把淡季變旺季,光靠價格戰未必能奏效。達宇指出,目標客戶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相對固定,電商的價格戰不能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也就挖掘不出新的消費潛力,市場空間也就十分有限了。
突圍依舊沒方向
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沒有電商承認此次大戰為“價格戰”,而是默契地稱之為“6月大促”。自從去年價格戰飽受詬病后,各電商都回避價格戰一詞,紛紛提出“價值戰”等新概念。但從目前的戰火看,比拼的還是誰的價格低。互聯網產業研究員唐洶指出,這說明電商依舊沒有從價格戰中突圍出來,但也意識到這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去年‘8·17’價格戰中的標價行為遭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點名批評,消費者對鼓吹低價的行為也很反感,所以電商要新的營銷口號。”
對于未來的發展模式,電商依舊在探索中,沒有明確的方向。唐洶說,此前電商只要把銷售曲線和增長率做得漂亮,就能得到資本青睞,獲得投資;但現在資本市場對電商投資十分審慎,“燒錢換業績”的邏輯已行不通,這就逼迫企業回歸利潤這一終極目標。對此,電商必須從自身內功修煉著手,尋找可持續的營銷方式:“類似蘇寧統一線上線下價格、整合資源;國美在線與天貓聯手等,都可以看作是電商的探索舉措。”但他認為,從眾多電商仍樂此不疲地參與價格戰可以看出,目前的探索只是起步階段,電商依舊沒有找到突圍之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