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不斷惡化成壓垮中小紡企的主因
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于實體經濟的兩段話:“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是國家高層對社會公眾殷切期盼的回應。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天平應該是平衡的。我國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業生產總值、70%左右的工業新增產值、近60%的銷售收入和出口額、40%以上的稅收和75%的就業崗位均來自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生力軍??涩F實情況是,天平一頭高一頭低,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訂單減少、成本增加只是壓垮中小企業的表象,制度、政策、輿論環境等基礎性生態不斷惡化,才是導致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201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史上最難就業季”應運而生。真的是就業難嗎?在筆者看來未見得。據相關機構對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35.4%的大學生愿意去黨政機關工作、18.9%選擇事業單位、13.6%選擇國有企業,僅有1.3%的大學生選擇去民營企業。一方面是社會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歧視、冷落;另一方面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生存艱難舉步維艱,弱化了吸收就業的功能。就業難是企業生存困境的延時反應,是社會未能善待民營中小企業的后遺癥。國有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但是因為職業穩定性高、福利待遇好等特點使得眾多求職者趨之若鶩。這種非典型企業的超高福利抬高了社會勞動就業期望值。對于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因為缺乏各方面支持,發展過程中困難重重,其提供的崗位在工作壓力、職業發展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進入民企往往是大學生的無奈之舉,于是造就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作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石,中小企業過去不應該、現在更不能成為被政策遺忘的角落。國務院前后有兩個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36 條,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表述十分精彩,但實際上是一個“玻璃門”,看得見、摸不著、進不去。2012年因為企業整體性經營困難,一些地方甚至收“過頭稅”、“翻老賬”,以保稅收增長率。
現實的需求,改革的要求,民生的向往交織疊加,確實到了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形成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共識,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成長和發展的法律制度的時候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