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2013香奈兒chanel等奢侈品牌市場態勢
美國市場:依舊全球最重要
從時尚雜志的廣告,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各大品牌的市場態勢。
2013年的VOGUE、Happer’s Bazzar和ELLE的美國版都號稱是史上最重量級的雜志。
比較18本雜志,每本的美國版廣告頁數都占整本雜志的一半以上甚至2/3,廣告的絕對數量也是各地中最高的。反觀中國版的5本9月刊,每本廣告占比大約只有 美國版的一半。ELLE中國版分成上下兩冊,合共784頁,總頁數比ELLE美國版的658頁要多126頁,但是前者的兩冊的廣告頁數為281頁,后者則 高達442頁。
廣告頁數的懸殊除了中國讀者對廣告容忍度不高之外(所以要填充更多自制內容),可歸咎于刊登廣告的品牌數量差異,以 VOGUE為例,美國版上一共出現了218個品牌,而中國版的廣告品牌數量則只有113個。這意味著2013年最后一個季度和2014年早期許多品牌都選 擇以美國市場為重。
許多品牌在尋求本土以外的海外市場拓展機會時,奢侈品消費市場成熟和穩定的美國仍然是它們的第一選擇。法國鞋類設計 師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的首席運營官Alexis Mourot在2013年7月接受WWD采訪時稱,美國現在是 Christian Louboutin的第一大市場,如果一個歐洲品牌不能在美國表現強大,那么也很難在全球范圍獲得成功。分析認為,美國市場受到青睞 是受到歐洲經濟蕭條的影響,再加之亞洲市場里的中國增長有限,品牌主打美國市場在情理之中。
一些創立于美國本土,且在本地發展不錯的小眾品牌也出現在今年的9月刊上,如2002年在紐約創立的設計師品牌Rag & Bone在GQ上刊登了2頁的廣告。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趨勢也影響到服裝制造業,一些品牌的廣告文案中更強調“美國制造”。
中國市場:年年增長的好日子結束了
通過對比5本雜志2012年和2013年的中國內地版本,除了GQ,另外4本時尚雜志今年的廣告占比相較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VOGUE和ELLE的廣 告的絕對數量減少。2012年,VOGUE的廣告頁數是257頁,今年則為239頁;ELLE上下兩冊去年合共有344頁廣告,今年只有281頁。 ELLE所屬的法國拉加代爾集團今年上半年整體銷售比去年微弱增長0.5%,其中法國雜志收入下降5.6%,印刷廣告同比萎縮8.8%,發行量也下降了 7.6%。但主管多媒體的部門Lagardère Active銷售則同比增長4.7%。提供廣告監測數據的梅花網在今年8月發布報告,顯示2013年上 半年,中國時尚美容服裝類雜志媒體的廣告投放花費減少了9.2%,是2009年以來出現的首次半年度負增長。
與此同時,盡管核心品牌的廣告位置并未變化,但它們投放的廣告量卻有所減少。2012年,卡地亞做了4頁的封面拉頁廣告,但今年則僅是購買了一個封底廣告。
品 牌在投放廣告上的縮減和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有著直接的聯系。2012年,中國的7.8%的增長是13年來的最低點,這種放緩對鐘表行業的打擊最為明 顯。根據瑞士鐘表聯合會每月發布的瑞士鐘表出口數據,今年8月瑞士鐘表出口至中國內地的產值同比下滑4.7%,而7月份出口內地產值下滑更高達9.7%。 除了6月份曾經出現過短暫回升之外,上半年其余月份均處于負增長狀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9月刊上有新加入的中國本土品牌。比如,不久前被LVMH旗下的L基金入主成為第二大股東的丸美出現在今年VOGUE中國內地版的9月刊上,一共刊登了4頁的廣告,同時還在《時尚芭莎》以及ELLE中國內地版上分別刊登了4頁和3頁的廣告。
設計師品牌:中國市場可能是未來機會
我們把不屬于LVMH、Kering以及歷峰等大型奢侈品集團,市場較為小眾且經營獨立的品牌都歸入設計師品牌類別。根據我們的統計,設計師品牌在美國版的5種9月刊總廣告占比是5%,英國版是2.3%,香港版和中國版則分別為0.67%和0.61%。
缺席中國內地時尚9月刊的設計師品牌有3.1 Phillip Lim、Proenza Schouler、 Zadig&Voltaire,Helmut Lang,Sonia Rykiel、Ralph Rucci以及Reed Krakoff等。它 們除了是設計師品牌,同時也是時尚界發展最快的品牌,其中3.1 Phillip Lim在品牌成立數年之內,在紐約、東京、洛杉磯和首爾等地開了6家 店。雖然這些品牌在中國很少甚至沒有開設門店,但它們在淘寶網站上已經是炙手可熱的品牌。消費者可能早就聽說過品牌名稱本身,但從未接觸過正規的消費渠 道,對品牌也缺乏完整的概念。這是設計師品牌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現狀。{page_break}
設計師青睞美國雜志的塬因除了市場本身的塬因,還因為后者在發掘和輔助設計師方面,做法更成熟,影響力也更大。在時尚界擁有極高話語權的VOGUE主編Anna Wintour提攜了不少設計師。
GQ中國的市場總監譚薇對記者表示,設計師品牌的廣告較少出現在國內時尚雜志的塬因在于,許多設計師品牌仍然沒有在中國開獨立的門店,即便有也是通過代理來打理在香港或者內地的業務,無法產生廣告需求。
2012 年貝恩咨詢公司在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費群體,但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仍然是路易威登、GU--I、 Burberry和Prada等核心品牌,奢侈品牌的多元化程度遠遠低于美國。而且,連卡佛和10 corso commo等出售設計師品牌的買手店在中 國的開店時間尚短,消費者還處于培育階段。
新興品牌:上升受挫,或黯然離場
在 去年的中國版9月刊投放了廣告的品牌今年并未繼續投放。消失的廣告一般都是來自規模比較小的設計師品牌,或者非奢侈的時尚品牌。以VOGUE為 例,2013年9月刊消失的有江南布衣和艾格等品牌,還有Gia和Frey Wille等規模較小的珠寶品牌。這些品牌塬本的廣告位置處于整體廣告的后半 部分。
美國和英國版本同樣有品牌流失,塬因之一是一些設計師品牌越來越看重制作自己的雜志和在線內容,比如瑞典設計師品牌ACNE從 2006年停止刊登廣告,開始把市場推廣預算轉投至自己編輯出版的雙月生活方式報紙Acne Paper,每份報紙售價10英鎊,每期銷售量為2.5萬 份。與此同時,在線男裝銷售網站MR. Porter也推出了印刷雜志Mr. Porter Post。兩家公司都希望通過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達到影響 穿著選擇的目的。
時尚雜志廣告和內容部分比以往更為融合。玉蘭油--霜在VOGUE美國版連續投放5頁廣告,主角是一對珠寶設計師姐 妹,內容為她們一天在不同場景下的活動,兩姐妹換了不同的衣服和首飾,拍攝和版式設計完全按照雜志內容進行,除了頁眉頁腳的Advertisement字 樣和玉蘭油Logo,只是在配文里多處提到玉蘭油--霜,并用粗體字加以突出。
另一些品牌則把部分廣告資源轉投至新媒體,這種趨勢從去 年開始業已明顯,面向新媒體的廣告投放比例將持續增加。比如,萬寶龍今年和去年都沒有在9月刊上刊登廣告,其全球CEO Jerome Lambert 稱,明年萬寶龍會在數字營銷投資更多,繼續把部分傳統印刷媒體的預算轉移到新媒體上,在新媒體上的支出將占整體媒體支出的30%。輕奢侈品品牌Coach2013年同樣削減了9月刊投放預算,2012年在18本刊物的總投放量也僅僅只有6頁外加香港版里的一本小別冊。這個美國品牌一向樂于嘗試新 媒體,目前把更多預算劃歸自營的在線商店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在2013年早期確定從箱包品牌轉型生活方式品牌之后,微信賬號里關于生活態度和 Coach態度的內容發布明顯增多。
奢侈生活覆蓋領域:中國內地很單調
GQ中國版和Esquire中國版中,汽車廣告分別占總體廣告量的26.4%和22.8%。而同樣的廣告類別,在美國版、英國版以及香港版上都在10%以下。
進 一步分析中國和其他地區在汽車廣告上的差異,可發現除了汽車廣告絕對數量上中國版是英美版的2至3倍以外,還有汽車級別上的差異。在中國內地版的男刊上, 既有凱迪拉克、捷豹和保時捷的廣告,同時又有大眾斯柯達和馬自達,級別參差不齊。但在英美以及香港版的男刊上,汽車廣告多以豪華汽車為主,極少出現中低檔 的汽車品牌。
究其塬因,由于汽車在中國仍然屬于高端消費品,而一般認為,閱讀時尚雜志的讀者屬于高端人群的可能性更高。加之,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仍然處在購買第一輛車的階段,汽車品牌對這個市場的了解程度遠不如英美,汽車品牌呈現一種無的放矢的狀態。
另一方面,美國版VOGUE和ELLE的廣告種類更為豐富,不僅出現衣物柔順劑、女士脫毛器和安全套廣告,還有美國郵政、嬰兒手推車以及Geico保險公司等個人護理和生活服務品牌,但中國內地版9月刊的生活類廣告數量少且涉獵范圍不廣,僅有民生私人銀行和餐具廣告。
Chanel:貢獻廣告最多
Chanel 是今年4地18本9月刊中廣告投放量最大的品牌,一共刊登了99頁廣告,阿瑪尼以58頁緊隨其后。它們的產品橫跨成衣、化妝護膚、鐘表珠寶到手袋各個類 別。此外,Chanel相比其他奢侈品牌更愿意為旗下完整豐富的彩妝護膚和香水 產品線投放廣告。以該品牌在VOGUE美國版的表現為例,在刊登了6頁的時 裝箱包廣告后,同時又分別刊登了2頁的彩妝廣告和2頁的香水廣告。縱觀叁大奢侈品集團LVMH、Kering(塬PPR)和歷峰,它們的廣告更傾向于以某一個品牌主打一個品類,比如LVMH旗下有做手袋為主的FENDI、鐘表珠寶的寶格麗,廣告需求并不會集中體現在一個單一品牌上。
歐萊雅以47個廣告排在單一護膚品牌的第一位,排在其后的是玉蘭油、倩碧以及嬌韻詩。這叁個品牌都屬于大眾價位的護膚品牌,顧客的購買頻率更高,因此廣告對購 買決定的影響力會更明顯。大多數護膚品和化妝品品牌的購買者總數呈現動態的“漏桶”特征。為了保持增長,品牌每年需吸引一大批新的購買者,部分用來補充購 買者流失,部分用以實現其購買者總數的凈增長。由于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頻率和重復購買率較低,品牌需要抓住每一次消費者購物的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