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產“輕簡化技術推廣”是必然選擇
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不斷擴大,棉花生產雇工費用的不斷增加,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是必然選擇。”3月28日,在全省棉花生產工作會議上,山東省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介紹說,所謂輕簡化技術就是在保證產量基本不減的前提下,通過機械代替人工、簡化種植管理、減少作業次數、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棉花生產的輕便簡捷和節本增效。
董合忠說,輕簡化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機械代替人工作業。包括機械耕地、鋪膜播種、植保、中耕追肥、拔柴、秸稈還田、收獲等內容。核心是播種、中耕追肥、植保和收獲等環節。采用機械化中耕、除草、施肥、施藥等作業機械進行田間管理,能大大提高工效。
機械化秸稈還田。11月上中旬,棉花收獲結束后,利用機械的砍、切、撞、搓、撕等方式直接將棉稈粉碎撒布地表,結合耕地翻入地下。可起到避免棉花秸稈浪費、培肥地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土壤深耕。前茬作物收獲后,秋冬翻耕曬垡,耕深由15cm增加到30cm左右,一般每3年左右深耕一次。秋冬翻耕以后,冬季經凍融交替,可以疏松土壤,協調根冠關系,培養健根壯株棉田。對于鹽堿地,也可使用深松機,于秋季進行深松,深度30-40cm。由于不擾亂地表耕作層,所以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損失,減少了返鹽。同時,增強了降雨的滲入量,加快了降雨的滲入速度,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
適時灌水造墑。非鹽堿地在播種前15-20天左右灌水造墑,灌水量為每畝60-100立方,采用窄畦灌。
除草劑代替人工除草。棉田草害十分嚴重,必須嚴格控制。以播種前混土和播種后蓋膜前立即噴灑地表的兩次用藥除草的效果最好;混土施用:棉田整平后,每畝用48%氟樂靈乳油100-120ml,對水40-45kg,在地表均勻噴灑,然后通過耘地或耙耢混土,可有效防治多年生和一年生雜草;苗前施用:播種后,每畝用50%乙草胺乳油70-120mL對水30-50kg,或60%丁草胺乳油125-150mL對水40-50kg,在播種床均勻噴灑,然后蓋膜。
精量播種,減免間苗、定苗。黃河流域棉區傳統植棉的方法是,采用大播種量,出苗后疏苗、間苗、定苗,用種量大、用工多;棉花對密度有寬泛的適應性,每畝2000-5000株產量差異不顯著;對株距的均勻程度有一定的適應性。正常播種:每畝1.5kg種子,機播,出苗后按照常規管理方式放苗、間苗、定苗,密度3500株/畝左右。精量機播減免間苗、定苗:每畝0.75kg種子,精量播種機精播,出苗后放苗,不間苗、不定苗。
減少中耕、簡化施肥。根據勞力和機械情況,一般棉田中耕次數可由目前的6-8次減少到2次左右,分別在定苗前后和蕾期進行;速效肥與緩(控)釋肥配合施用,一次施肥代替多次施肥,減少施肥次數。6月中下旬盛蕾期前后的中耕最為重要,不能減免。可視土壤墑情和降雨情況將中耕、除草、施肥、破膜和培土合并進行,一次完成。
合理密植、簡化整枝。棉花主莖上生有葉枝,葉枝可以去掉、也可以保留利用,只要措施合理,棉花不會減產,說明棉花自身具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
壟作種植。壟作,并和滴灌、高密度、簡化栽培管理等結合一起,是增產增效的重要途徑。
董合忠介紹說,目前,沾化縣已建成了機采棉清理加工生產線,基本解決了機采棉后續加工問題。綜合對比當地機采棉各項成本與人工采棉各項成本,機采棉較之人工采棉每畝至少能節省200元費用。
“但是從目前的試驗效果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董合忠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量減少:噴施脫葉劑一般減產10%以上,漏掉棉花8%左右,兩項合計減產18%以上;二是棉花品級下降的問題還沒有有效方法解決,農民對高密度栽培不適應,風險大;三是機械、品種、種植管理技術還不配套,都需要改進;四是農民是否用得起機械采收,也是個問題,還需要一系列扶持政策。
另外,根據山東棉區的實際情況,董合忠說,我省棉花輕簡化栽培需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先在一熟制棉田實現輕簡栽培,后在兩熟和多熟制棉田實現輕簡化栽培。第二步是先實現初步輕簡化栽培,再實行全面輕簡化栽培。初步輕簡化是指除機械化采收以外,其他全部過程皆實行輕簡化栽培,包括輕簡化備播和輕簡化管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