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行業變形記:與主業漸行漸遠
從國營百貨出現的第一天起,它便依靠政策傾斜,幾乎壟斷了商品流通市場。在供不應求,甚至連價格都沒有放開的時代里,根本沒有商業可言,所以,百貨行業一直采用自營模式。這是中國百貨行業的極盛時期,但這并不等同于百貨業態的競爭力強盛。
上世紀90年代,商品的供給開始豐富,價格逐漸放開,各品類都先后進入供過于求的年代。這就對自營提出更高的要求,國營老字號百貨在這時紛紛開始出租專柜,轉而走向聯營模式。時至今日,聯營模式仍然牢牢地占據了中國百貨行業的統治地位。
與此同時,商超、專賣店、專業店開始從老百貨體系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主流業態的流通模式。如果說,商超和專業店的獨立出現,是因為效率的提升。那么專賣店的大規模出現,正是本土消費品牌崛起的推動。不可否認,傳統百貨網絡覆蓋的局限也成為新業態出現的誘因。
此時,相對其他行業的高速增長,百貨行業其實正在退步。
直至2005年,百貨行業開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最主要的表現是大量明星百貨店浮現出來,百貨企業紛紛發力連鎖擴張,百貨業占中國整個零售行業的比重開始不斷提升。
我們認為,這里最關鍵的邏輯在于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快速釋放。剛剛過去的這幾年,是中國百貨行業最幸福的幾年,是行業珍貴的紅利期。
目前,中國的百貨業以聯營為主,自營占比非常小。百貨運營商打包租下商場,然后轉手以專柜的形式出租給商戶,并根據實際銷售額抽取傭金。這也即是大家所熟知的“二房東”式的盈利模式。
可是,這并非事實,明星百貨商場的確撐起了百貨公司的整體業績,它們甚至在支撐整個中國百貨業的發展。它們真正的賺錢邏輯是——它們不是“二房東”,而是業主。由此,明星百貨躺著掙錢的故事刺激了商業地產,間接帶動了國內的商業地產熱。
但從2011年到現在,全國規模超過20億元的明星商場的收入幾乎沒有增長,甚至有不少商場的收入出現了輕微的下滑。由此可見,國內百貨業的整體價格目前已經觸到了天花板。價格的邊界就代表了百貨業的邊界,因為它意味著用戶消費水平的極限。
本期i專題在梳理中國百貨行業變遷的同時,通過對國外百貨的案例研究,能對現階段國內百貨的困惑提供借鑒意義。在采訪中,我們不斷拋出問題,百貨行業的拐點到了嗎?聯營模式下的百貨商場如何突圍?電子商務能否成為百貨行業的救命稻草……這些問題都亟待回答。
最終,我們呈現的是中國百貨行業的現狀:從大房東,到二房東,再到地產開發商,我國的百貨行業似乎正在與它的主業漸行漸遠。
但我們發現,主力百貨店業績增長遭遇瓶頸,并不是危機的預兆,而是百貨業成熟的表現。在我們看來,此時繼續去硬沖銷售額的意義不大,而更應該去追求如何在保持目前定位的前提下,給用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更完善的體驗。這才是百貨行業真正的內功所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