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都去哪兒了?零售商要思變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有兩則行業資訊特別引人關注:
一是杭州、廣州、福州等地的主要百貨商場今年黃金周銷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杭州已是連續三年同比下降,廣州是首次下降;
另一則資訊更為火爆,是超多的中國顧客把韓國商業街、百貨商場、免稅店給擠爆了,可謂人山人海,消費力也驚人,與國內商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是國內商場的活動不夠吸引人嗎?
不是的。越來越多的商場都在絞盡腦汁大搞各種活動,包括舉辦各種免費展覽吸引人氣,但人氣的背后,有沒有帶動財流呢?你悄悄的來了,又悄悄的走了,卻不帶走任何東西,是當下不少商場的寫照。
究其原因,是消費者變了,消費的可選擇渠道多了,消費者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消費者對于休閑購物的要求更高了。同時,消費者不是一味追求低價的商品,他們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性價比商品才是顧客永恒的追求,所以才有了瘋狂的海外品牌消費。
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走出國門直接去購買海外商品,享受海外服務;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海外商品通過電商渠道直接進入國內。
今早,筆者看到,美國會員制超市的領先者COSTCO在天貓上開出了旗艦店,雖然它還沒有在中國開實體店;以及之前梅西百貨等都在嘗試以電商方式進入中國。可以預見,會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企業借助電商搶占中國市場。
今天另一條特別有意思的新聞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未事先安排的情況下,陪中國總理李克強去逛了一家她平時經常去逛的超市,雙方饒有興趣的看了賣場的商品;此舉也引發了諸多猜測,是體現關注民生?還是展示德國商品?未來兩國是否會在商品跨境流通上有進一步合作?
無論如何,互聯網時代來臨,開放是互聯網的核心精神,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聰明開放,越來越注重追求品質、休閑、實惠的價格,他們開始跨區域購物、全渠道消費,而全球的商品和服務都在加速流動,零售商業競爭將更為全球化、立體化。
目前,中國實體零售業是以區域連鎖為主導的行業格局,面對全新的商業消費環境,迎來了新一輪抉擇和戰略調整。作為商場,競爭對手不再僅僅是周邊的同行,更大壓力的競爭將來自電商、跨國企業、海外企業。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打破固有的經驗和思維,如何更好的變革與創新,開放合作、資源共享必成自然,包括同行之間的合作,線上線下的融合,跨界資源的整合、異業聯盟等等。而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要變,心態要變,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合作,更大膽的嘗試去推進資源整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