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安踏幾年前已提前斷臂求生
其實,與佐丹奴等休閑品牌以及七匹狼等正裝品牌相比,以安踏、匹克、361為代表的中國運動品牌在幾年前已提前一步經歷過關店大潮的洗禮。2012年開始,受到庫存過高的影響,國內運動品牌開始集體瘦身過冬,由以往的開店大戰瞬間變為“關店競賽”。李寧、安踏、特步、361、匹克等運動品牌總關店數量接近3000家,其中匹克和李寧2012年關店數量都達到千家。進入2013年后,本土運動品牌的關店潮依然沒有平息。據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匹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數目減少了471家。而匹克的關店規模還不是最多的,去年一年內361關店的數量達到了783家。此外,去年一年安踏也關掉了318家店面。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國內多數體育品牌都是來自于福建,幾乎一樣的產品模式和營銷策略也使得這些品牌像“老鄉”一樣基本都一個步調。“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差異化競爭一度是中國體育品牌的最大軟肋,一旦出現行業性的產品供過于求導致存貨壓貨嚴重,最先出現反應的就是專賣店體系。”熟悉體育用品行業的一位銷售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很多體育運動品牌加盟店都采用的是承諾銷量的模式,一旦市場需求減弱廠家還不斷壓貨,最終就造成專賣店資金出現斷裂。
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去年眾多中國體育品牌紛紛出現專賣店“打狠折”的現象,很多品牌都是2折、3折的甩貨,“賠本賺吆喝”在很多地方都真實地出現。他介紹,這類專賣店基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加盟性質,一旦業務出現閃失就會將一個家庭置于死地,因此在賣不出貨急紅眼的時候就會賠本維持現金流。“他們之所以這么做,目的是看誰能扛到最后,最后剩下的可能就不會倒了。但這種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很多專賣店還是最終錢賠光后一關了事。”
一位福建某體育品牌的銷售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前幾年運動品牌服飾銷售最紅火時,廠家為了最大限度提升市場占有率,往往把覆蓋率當作第一位的考核指標,全都爭相采用掃街式的開店模式,造成了大量同質化品牌的專賣店門挨門的貼身經營,使得競爭更為慘烈。如今市場需求下滑時,這種模式的惡果開始顯現,“這也是前幾年商業地產泡沫最大時埋下的隱患惡果”,這位人士表示。
事實上,專賣店比鄰而開、貼身競爭在國外也有商業模版,其中成功的商例也很多,但中國體育品牌的關鍵在于同質化嚴重,基本哪家也沒有自己的特色,最終只能拼價格了。
不過從目前的狀況看,這些體育品牌在關店之后出現了業績相對更健康的趨勢。以在香港上市的安踏為例,北青報記者從其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中看到,今年上半年營業額同比增加22.4%,凈利潤同比增長28.3%。而且公司預計今年安踏專賣店的數量將保持在7700至7800家左右,不會再有大幅度減少。匹克今年上半年營業額同比增長10.1%,凈利潤同比增長34.64%。361上半年營業額同比增長4.6%,凈利潤同比增長28.3%。這些品牌在國內服裝行業的一片蕭條中還帶著些許亮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過前兩年的關店風潮后,目前國內幾大運動品牌的日子稍微好了一些。不過安踏體育近期在其公告中依舊沒有對行業前景完全樂觀,稱“雖然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存貨水平和減價活動已逐漸改善,但產品整體缺乏差異和同業之間競爭激烈,令行業仍然存在不明朗因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