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貨高島屋出新招攬客
據悉,近日,日本百貨店高島屋為吸引訪日外國游客將與醫療機構展開合作。高島屋將向接受短期綜合體檢等醫療觀光旅行的利用者,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信息。由于2014年10月開始,該百貨店店面幾乎全部商品成為免稅對象,相關銷售額增至上一年的2-3倍。在爭奪訪日外國游客需求激烈的形勢下,該百貨店考慮通過此舉能夠領先一步獲取海外富裕階層。
當前,龜田綜合醫院接受很多海外人員短期綜合體檢。高島屋將與龜田綜合醫院合作,從1月中旬開始提供服務。醫院方面將在病室設置介紹商品、服務的專用指南。如果就診人員有要求,百貨店的接待員將負責對應。
高島屋將安排翻譯和準備店內指南,使外國人就診后能夠愉快地享受購物。該百貨店將提前詢問外國客人希望購買的商品,進行備貨。還將通過舉辦沙龍等以接近日本人的外商顧客的待客服務迎接外國客人。
目前,龜田綜合醫院的短期綜合體檢受到中國人歡迎。高島屋將通過上海的店鋪向中國人介紹該醫院的醫療服務,相互合作。
2014年10月,日本政府將化妝品和食品等消耗品納入免稅對象,百貨店業界訪日外國客人購物消費急劇增加。高島屋目前的免稅品銷售額增至以前的2-3倍,預計2014年累計將達到110億日元(約合5.7億人民幣),較上一年度增加約5成。除吸引以觀光目的來店的外國客人以外,該百貨店通過此舉致力于吸引醫療旅行的客人。
相關鏈接:
不少奢侈品牌們決定減少在中國的新增門店數。2013年,開云集團旗下的領頭羊品牌古琦(以下稱GUCCI)宣布將原本每年在中國市場新增10-15家門店的計劃,縮減為3-4家;LVHM集團旗下打頭陣的品牌LV也表示,將會緊縮開店數量。“每次遇到不佳經濟狀況,比如當年2008年金融風暴時,奢侈品都會更加嚴謹地評估開店指標。開店之后銷售沒有達到指標,對品牌而言是個負擔。”負責為購物中心引入奢侈品牌的RET睿意德合伙人聶綺冰認為。
在呂晃看來,其實不僅僅源于業績下滑,奢侈品在中國布點過于密集已然接近共識,尤其在一二線城市。“跟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奢侈品門店密度已經很高了,但中國的消費力其實沒那么高。”截止2011年年底,LV在中國擁有39家門店,GUCCI有54家,博柏利(Burberry)達到66家。而奢侈品品牌一直想探身進入的三四線市場,在呂晃眼中,卻還存在消費能力尚不充足、與品牌匹配的消費場所資源(百貨或購物中心)尚不到位,以及人員培訓、門店運營質量無法保證等難題,“這并非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需要長期培養。”
無法從門店數上維持業績增長,增加每家店的店效就成為這些品牌的應對之道。“從我的觀察來看,很多品牌2012年就開始籌備了,”聶綺冰指出:“有些品牌會考慮把過于臨近的店面關閉,有些品牌則會考慮重新翻修門店,爭取提高單店銷售。”GUCCI就明確表示將對現有門店翻新,以維持品牌高端形象。黃登透露,LV也在針對有些門店實行擴建,增加成衣售賣,或者在那些原本不售成衣的門店增加這一品類。此前,對于主打皮具的LV而言,皮具(主要指箱包)的銷售額通常占六成以上,排在第二的一般為配飾(指皮鞋、皮帶等),占比在二成以上,成衣銷售額則在一成左右。
此舉不單解眼下之渴,也為長期發展之考慮。在黃登看來,相對而言,在LV嘗試購買珠寶和成衣的消費者堪稱相對成熟的消費者。“一些新的客人一開始就買衣服,比較難以理解,因為一般而言,大家都是從最基礎的包開始買起。”這同樣反映了LV試圖放棄對公務消費依賴的嘗試,聶綺冰指出。“因為衣服這個品類是你自己要去試的,基本上都是自行購買。”
中國消費者的變化之快,多少讓奢侈品牌們有些措手不及。黃登說,眼瞧著前幾年很多中國人買東西還認logo,現今很多人卻不再迷戀。“在國外要花十年甚至幾十年完成的購物習慣的改變,在中國可能幾年間就完成了。”呂晃就此解釋說,跟國外超過60%的奢侈品消費都由45歲以上的人完成相比,70%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都小于45歲,年紀較輕的結果就是,這群人的學習能力、改變能力要快、強許多。“他們已經不不滿足去哪里都拎著最貴的那只包,而是分場合搭配不同的配飾。”
這對奢侈品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呂晃認為,品牌的當務之急是找到真正的消費者,提升品牌的忠誠度。黃登表示,他所了解的一些奢侈品牌的做法是加大電視、機場廣告牌這些受眾范圍更廣的廣告投放,“品牌會更主動地去接觸消費人群,而不是以前那樣,覺得開了店就有人上門。”相對而言,針對高端、小眾媒體比如高端雜志的廣告投放會減少,“這些雜志針對的客群更多是送禮、公款消費的人,這個市場萎縮的花,投放就會減少。”呂晃分析說。在他看來,只要奢侈品消費從對公務消費的依賴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經濟,待經濟元氣恢復,再等三、四線的消費力逐漸跟上,未來消費品的消費潛力還會再度釋放,回復高速增長不是無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