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需小心阿里的國際化“超車”現象
騰訊宣布成立微信事業群后,被任命為總裁的張小龍發送內部郵件,稱微信BG正式成立意味著微信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孵化,從產品升級為騰訊戰略級的業務體系,全面助力公司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如果說微信第一階段通過I/O系統搭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內容生產者以及用戶與商戶之間全新的關系生態是騰訊社交帝國在移動端的自我革命,那么第二階段打造移動互聯時代生活和商業服務形態則是在挑戰阿里系電商生意的后續創新。
當騰訊和阿里之間戰火彌漫,支付就成了微信必須捏在自己手心的命門——不僅是閉環需要,也是形勢所逼。2013年8月5日,微信發布5.0版本,上線微信支付,2014年2月13日,支付寶就掐斷了微信接口,對微信場景下的支付執行“不新簽、不續約、不合作”三原則。當然這也促成了3月4日微信支付向通過企業認證的服務號全面開放,但阿里如此反應透露出了兩個信號,一是微信在移動端的動作的確戳到了它的痛處,二是阿里決定將微信電商扼殺在搖籃里。
這么說吧,雖然微信的自由連接模式理論上給淘寶直通車的流量買賣判了死刑,RedTech Advisors一月份的報告也顯示將近三分之一的阿里商家已經在微信上開店,但是不可否認搜索比價仍是中國電商生態的關鍵詞,而不是微信宣揚的品牌服務。就目前而言,阿里真正擔心的競爭并不在于存量,而在于以O2O為代表的移動電商這個增量市場。
近十年來電子商務在中國發展迅猛,這里邊卻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目前,在線零售占中國總零售市場的份額僅為7.9%。艾瑞咨詢預計,到2016年,中國在線零售市場的普及率將達到11.5%,規模達3.79萬億元,而這些銷售很有可能會通過移動端而不是PC端實現。要知道中國去年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也就是說這里很可能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電商市場。
盡管移動電商的具體形態大家都還在摸索,但這絕對是一次巨大的機會,不僅有可能將PC端的那套推倒重來,而且給了那些錯過電子商務浪潮或者說沒能很好對接的傳統零售業一次復牌的機會。當然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多是簡單地把電商業務從PC端平移到移動端,但新的勢力終將會在與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磨合的過程中成長起來。
鑒于PayPal的出現迎來了美國電子商務的大爆發,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創新也會助力移動電商浪潮的早日到來。這也就是為什么微信這個移動端的流量王和電商巨頭阿里的支付寶一直在默默較勁,從微信的二維碼到支付寶的“空付“,其實都是在摸索移動場景下合規安全便利的支付方式。當然這個市場還有很多潛在對手,比如傳出的蘋果與中國銀聯達成合作,將聯手推出移動支付服務。
可微信和支付寶仍是移動支付領域兩位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不同于Paypal和MoneyBookers等國外支付公司的獨立性,在中國支付機構排位與捆綁的電商業務交易量緊密相關。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占據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背靠騰訊的財付通緊隨其后,占超過20%。這組數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在電商領域的表現:淘寶和天貓商城的巨量交易成就了支付寶,而財付通捆綁的拍拍與QQ網購與之相比顯然未成氣候。
作為微信支付的幕后支持,財付通對接上了移動電商的想象空間。實際上,微信已經在為移動支付積極搭建應用場景,培育用戶習慣。從春節搶紅包,滴滴打車砸錢推廣,最大程度增加微信支付曝光率,到支付變入口的高招——通過充實“我的銀行卡”模塊,滿足吃穿行玩樂等各種支付需求,再到最近的版本更新升級成“我的錢包”,引入獨立的余額賬戶概念“零錢”,進一步豐富支付功能,都是一步步地向支付寶逼近。至于被寄予厚望的O2O,微信則積極聯合傳統零售商,嘗試包括上品折扣微信體驗店在內的各種玩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