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物聯網混搭大數據的未來
“智能平臺現在都在圍著硬件公司轉,與半年前恰好相反”,自從擔任京東智能集團的副總裁之后,深圳就成了那昕出差常去的地方,“每個月都要去上幾次,誰都會見,工廠、供應鏈、方案商、創業公司”,但凡和“智能”這兩個字貼上一點兒關系,那昕都得去看看。
智能平臺一下子就熱起來了,小米、京東、海爾、騰訊都已經從自己擅長的領域殺了進來。不只是巨頭,稍微有些體量的科技互聯網公司,都已經有了專門的智能平臺部門,它們并不承擔某一智能硬件研發,而是跳出來做平臺。大多數公司里,這個部門成立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有的業務都已經操辦起來了,事業部還沒有成立。
智能平臺的作用是提供統一接口的平臺來連接盡可能多的硬件,講究的是硬件之間的相互連接;而對于智能硬件,除了做好產品之外,它們也想能搭上一艘艘智能平臺的快艇,給產品更多在用戶面前“刷臉”的機會。跑馬圈地不可避免,在這樣一個尚不存在統一標準和協議的領域,誰首先做到了規模效應,自然也就形成了事實標準。
京東智能集團成立至今也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在它搭建的平臺中,不僅提供了電商銷售渠道,還投資了上游的芯片和模塊公司,在供應鏈、眾籌等方面,京東也都做了嘗試。即便公司大如京東,也不再甘心只做一個智能硬件的電商銷售平臺,它希望對智能平臺有更加核心的控制,比如Wifi芯片、用戶數據等。
京東雖無制造業優勢,但擅長互聯網+思維、電商銷售渠道、平臺打法,這同樣可以贏得智能硬件公司的歡心,舉個例子,當下很多智能硬件發布時都會拉上京東來背書。
小米是這個圈里的大玩家。2013年年底,小米提出了3年投資50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幾個月之后,這個數字便升級到100家。在圈內人看來,小米的智能平臺更封閉,它對硬件公司多是采用投資控股的方式,這意味著掌控力度要比其他平臺大很多,對于想要尋求多方合作的創業公司來說,是做小米臺風口的豬還是追求更多的自由,往往要經過一番平衡。
“硬蛋網的核心即是以提供芯片為原點,四周發散,繼而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智能平臺。”科通芯城市場營銷副總裁劉宏蛟告訴記者,這對于科通芯城而言,難度并不小。在成立硬蛋之前,科通芯城主要是以IC元器件供貨商的身份與硬件公司打交道,主要合作伙伴并非是華為、聯想這樣的大企業,而是以初創公司為主。在去年意識到智能硬件將迎來大發展之后,科通芯城成立了硬蛋網,與上述的智能平臺無異,都是搭臺供智能硬件公司唱戲。劉宏蛟告訴記者,硬蛋很多業務都是通過合作完成的,比如與京東、微信的合作。
不難看出,這些公司的做法大同小異,無論是以電商、供應鏈還是以制造業起家,踏上了智能平臺這條路,就沒有人甘心屈居一隅。“不管怎么樣,這個地是必須要圈的”,在那昕看來,如果沒有規模效應,京東的智能平臺就是死路一條。
在這場爭奪戰中,所有的公司都精明的打著小九九,他們不避諱談如何與對手在競合點上保持平衡。在保住核心權利的基礎之上,凡是有效擴大聯盟的合作都會去嘗試,但是公司權益被觸及,所有的合作又都會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這些平臺之間又急于抱團,“如果有十個人打仗,先消滅掉最弱的,甚至是最強的,都有利于加速結束競爭”。這種結盟已經俯拾皆是,比如科通芯城和京東在眾籌和渠道上的聯盟、與微信在硬件操控上的合作,又比如海爾與阿里巴巴、魅族的聯盟,都是希望能夠擴大平臺的影響力,盡快將其他公司擠下這艘日漸擁擠的船。
雖然只有半年的時間,那昕認為智能硬件行業已經從“連接”的階段走向了“互聯互通”的階段:智能硬件的某些的標準和協議應該是互通的,換句話說,硬件之間能夠互相識別,并且辨別彼此的語言。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打破平臺之間的壁壘,至少不能有太多家平臺存在。“所以說,競爭勢必會走向合作,總不能永遠不打破吧”,那昕認為競爭不可避免,但是最終一定以合作或者“快魚吃慢魚”的方式終結。
在大多數受訪者看來,這場競爭激烈的爭奪戰最終只會幸存兩三家。一個是相對封閉的系統,一個肯定是開放的平臺,“像蘋果和安卓”。對于相對封閉的平臺,那昕認為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平臺封閉,參與的硬件公司就會少,越封閉其實不是限制住了硬件公司,而是限制了自己平臺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