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科研機構合作產業鏈上大“逆襲”
說起紡織印染,人們往往會想到染坊里工人穿梭于染缸之間揮汗如雨的場景,但在康平納的印染示范車間,卻幾乎看不到人在操作,只有幾位技術工人巡視監控。整個車間秩序井然,全部生產流程一鍵控制完成,整個紡紗染色過程全部自動化。
“以前染色絕對是個苦活,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一個工人每天要搬運8噸-10噸的筒子紗。”康平納集團董事長陳隊范說。
實現“機器換人”的技術升級后,以前一個染紗車間要13人,現在只需要3個人,綜合算下來減少用工可以達到70%以上。而且不光是減少了人力成本,還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這套獲得國內多個科技獎項的自動化設備,是康平納在轉型壓力之下自主研發出來的。
相比今年一季度放緩至7%的經濟增速,在剛進入新世紀時,紡織工業就已經顯露出發展疲態了,康平納也早早提出以技術升級改造來帶動企業轉型。2002年6月,陳隊范帶著總工程師鹿慶福到歐洲考察引進設備,當他們看到全自動染料設備時,很是羨慕,可一打聽價錢,竟然要二百多萬歐元。
陳隊范對鹿慶福說:“回國以后,咱們能不能自己做套類似的設備?”當時,鹿慶福覺得他只是在開玩笑,因為紡織企業的發展,往往是從產業的上游到下游,也就是從面料到成衣;而從紡織廠升級為機械廠,卻是行內少見的。
“我們了解紡織工藝的技術需求,如何實現這些需求,就要和機械研發部門合作了。”打定跨業的主意之后,陳隊范就開始四處聯系科研機構。從2006年到2012年,經過長達6年的攻關,生產線終于組裝成功,并拿到了32項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累計投入一億三千多萬元。
“當時研發紡織機械時,有很多同行不理解,覺得一沒這個能力、二沒這個必要,如今面對行業不景氣的局面,他們才發現產學研結合的重要。”陳隊范說,“經濟增速放緩對紡織行業的影響日益顯現,出口訂單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行業對環保工藝的要求提高,來聯系我們進行技改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不少傳統行業的日子都不好過。比如作為資本密集型和規模效益型的紡織產業,最近幾年就受到產能過剩、用工成本提高、出口訂單下降等不利因素的沖擊。而靠毛紡起家的山東康平納集團,卻通過對紡織機械的研發,成功占據了上游產業鏈,獲得了行業轉型的主動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