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轉變”重塑外貿新優勢
國務院日前公布《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在國際市場環境和國內經濟發展條件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這個《意見》的出臺對于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外貿實現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推動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充分發揮外貿在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外貿出現了快速增長,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第一個10年當中,我國有很多年份的外貿保持了年增長10%以上的高速度。但是,進入最近幾年,隨著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變化,外貿的增速有所下降。去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26.43萬億元人民幣,年增幅為2.3%,雖然仍高于全球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并且占全球外貿份額12.2%,但相比外貿“收成”較好的年景,增速已經明顯慢了下來。這表明,我國外貿的傳統優勢正在減退,在此關鍵時刻,我國亟需培育外貿競爭的新優勢,否則就會在國際上喪失掉已有的市場地位。
我國外貿之所以會出現困難,關鍵在于國內外市場出現急劇變化的時刻,舊有的增長模式表現出了嚴重的不適應,因此需要建立外貿競爭的新優勢。國務院的《意見》要求我國外貿實現“五個轉變”,一是推動出口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二是推動競爭優勢由價格優勢為主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三是推動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四是推動營商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和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轉變,五是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地位由遵守、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為主向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訂轉變。這“五個轉變”對原有外貿增長模式缺陷的分析十分準確,如果能夠實現這“五個轉變”,外貿競爭就能夠樹立起新的優勢。
舊有的單純依賴貨物出口、價格優勢、要素驅動和政策支持的外貿增長模式,雖然曾經在相當長時間里支持了我國外貿的高增長,但它實際上只是利用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勞動力紅利”,外貿出口缺乏創新技術支持,而且經常會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國外基于貿易保護主義而產生的“圍追堵截”,雖然外貿的數量上去了,但質量并不高。也就是說,中國實現了貿易大國的目標,卻還不是貿易強國。
在國務院《意見》提出的“五個轉變”中,其指出的五個轉變方向是在原有模式上的革新,而它們也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比如,推動外貿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就需要外貿出口在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方面具備優勢,而這種優勢又是必須依賴創新驅動才能建立起來的。當中國外貿建立了優勢地位,那么,中國也就有能力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在市場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與此同時,中國要主動參與到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活動中,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方向,可以有利于扭轉我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經常受人杯葛的被動局面,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實現前幾個轉變,只有在市場上占有了主導地位,才能獲得這種規則制訂的權力,而這種主導地位雖然不排除數量的提升,但更重要的還是質量的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