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能否“救贖”李寧?
無論是否購買李寧公司的產品,很多中國人都對于李寧品牌還是有著獨特的情感和記憶。品牌口號的回歸和“互聯網+”轉型對于李寧意味著什么?“重新出發”的李寧發生了哪些改變?
互聯網能否讓李寧也“快”起來,在“互聯網+”之下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曾經幫助上百家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改造的易觀國際集團董事長兼CEO于揚告訴記者:“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一般會經歷4個階段: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在互聯網上進行更高效、更精準廣告宣傳;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比如電商將零售渠道從線下移到線上;三是產品的互聯網化,比如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智能家居等;四則是當下正在進行的運營的互聯網化,使得企業全面轉向數字化和網絡化?!?/p>
對于李寧公司來說,在前3個層次上,都已經開始看到成果,而最高層次上的“運營互聯網化”則尚待努力,而這也是最能解決李寧目前面臨最大問題的一環,這其實也幾乎是所有運動品牌、甚至所有傳統服裝品牌的最大痛點。
實際上,李寧公司在奧運之后遭遇的尷尬有自身的原因,但是并不是行業個案,連耐克和阿迪達斯也過高估計了“奧運需求”而導致庫存如滾雪球般難以承受。大多數運動品牌,也包括服裝零售商的產品周期為6~9個月甚至更長。根據李寧公司上半年財報,其存貨周轉期為6.9個月,目標為改善至6個月。
在如此長的產品周期下,公司都不得不去預測幾個月后會流行什么、銷售量會有多大,但這個誤差是極大的,而且一旦滯銷就只能打折清貨,而這樣又會傷害到品牌形象,導致新品更難銷售,于是庫存壓力再一次加大,形成惡性循環。
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逃離這個怪圈已有先例,比如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非常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ZARA憑借互聯網的力量讓企業的運轉“快”起來,從設計到上架僅用12天,盡量不補貨,款多量少,稀缺營銷,不貪求在某一單款上的銷量,終端銷售信息的及時反饋?!翱臁弊屍髽I大大提高了市場應變能力,有效降低企業的資金占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庫存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