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體育遭遇阿里挑戰 王健林馬云近期頻頻撞衫
“未來將一兩家體育公司合并在一起去IPO。”8月27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宣布收購世界鐵人公司時說的話言猶在耳,9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即宣布成立阿里體育集團,并將阿里集團CEO張勇派去出任董事長。
與萬達不同的是,阿里巴巴集團對于如何做體育并未透露太多細節,馬云僅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要做體育經濟。
“萬達是依靠并購盈利情況較好、擁有世界主要體育資源的體育公司來投資體育產業,讓其相關項目或項目的衍生品在中國落地,同時獲得了相關賽事產權及其衍生產業鏈的體育資源的控制權。”某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馬云要做體育經濟,不排除比照王健林的萬達投資體育。
值得注意的是,殺入體育產業的行業巨頭們,除了王健林和馬云外,樂視的賈躍亭、騰訊的馬化騰等一批人都將重金投向了體育產業,正如世界鐵人三項賽一樣,似乎注定這是有錢人的游戲。
阿里急于搶體育產業地盤?
在公布成立由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新浪和云鋒基金共同出資的阿里體育集團的第二天,阿里體育簽下了第一個項目——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與美國Pac-12主席拉里·斯考特在杭州共同宣布,雙方達成兩年獨家戰略合作,涉及賽事直播、票務以及相關衍生產品。阿里體育宣稱,與NCAA的合作將開啟阿里體育的全球化開局。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體育對自己的發展模式表述為,有望整合電商、媒體、營銷、視頻、家庭娛樂等平臺,融合形成一個貫穿賽事運營、版權、媒體、商業開發、票務等環節的產業生態。
不過,在阿里體育集團簽下第一個項目之前,阿里巴巴對體育產業的投資步伐很慢。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體育產業不外乎上游的體育版權、播控平臺以及終端和體育周邊,但阿里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基因,也還沒表現出優勢,而阿里的優勢是電商,是服務和云端。雖然阿里也與SMG(上海東方傳媒)和優酷土豆有合作關系,但畢竟人家都是獨立運營的,并不受自己掌控。阿里當然也可以賣體育周邊產品,但畢竟賣的都是別人家的東西”。由此來看,阿里巴巴成立體育集團,頗有急于在體育產業市場占地盤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體育版權的爭奪戰中,已經呈現諸侯割據的局面,阿里體育能夠爭奪的空間并不大。
有市場傳言稱,阿里體育集團成立后的重要動作是爭奪有著“世界第一聯賽”之稱的英超香港版權,但目前可能已經出局,而令其出局的是樂視體育和萬達集團的聯手。不過,該傳言并為得到上述三方的證實,尚存在很大變動性。
令業內感興趣的是,馬云與王健林的淵源很深,不但私交甚好,還有玩笑般的“賭局”。三年前,在2012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現場,王健林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設下億元賭局,賭10年后電商是否能在零售市場份額過半。
如今,賭局已成為歷史,但電商成為了萬達轉型的方向之一,而阿里巴巴的業務拓展則開始向體育、文化產業擴張,雙方幾乎同時向對方的領域進軍。
對比兩者轉型方向或拓寬業務板塊的布局板塊會發現,阿里巴巴和萬達也頗有相似、相爭之意。此前,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健康、阿里影業,包括阿里音樂與阿里體育在內,阿里巴巴力爭完成在文化產業上的完整布局。而萬達文化集團的目標是,2020年收入達到1000億元。
尤其當萬達通過一系列收購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體育公司時,阿里巴巴馬上成立阿里體育集團,其中不乏叫板的圖謀。目前來看,在這場體育市場爭奪戰中,王健林已經占得先機。
“有錢人”掘金體育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殺入體育產業的行業巨頭們,除了王健林和馬云外,樂視的賈躍亭、騰訊的馬化騰等一批人也都將重金投向了體育產業,正如世界鐵人三項賽一樣,似乎注定這是有錢人的游戲。
2014年10月份,國務院出臺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設定了到2025年中國體育運動人口達5億,體育產業產值5萬億元的目標。在此背景下,多家行業巨頭對體育產業的“野心”開始有了成長土壤。
不過,當下的現實是,在體育版權戰中,早已呈現軍閥割據局面,騰訊拿下了NBA五年的版權,PPTV耗資16億元拿下西甲五年版權,樂視體育共擁有英超、中超等17類運動項目的賽事版權,121項比賽,平均每年4000場的賽事直播,還能夠實現足球、籃球、網球、高爾夫、馬拉松等不同項目的制作播出。
投資手筆更大的則是萬達,王健林近兩年在體育板塊布局非常迅猛,斥重金收購西甲豪門馬競、全球第二大體育市場營銷公司盈方、世界鐵人公司等擁有眾多賽事轉播權和產權的體育公司,而且近幾個月還將進行1-2次收購,甚至已經開始有將體育控股公司推上資本市場的打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