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鞋企如何在逆勢中奔跑在成長的路上?
說起溫嶺的傳統產業,制鞋業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在經過早些年的快速發展后,這些年,溫嶺的鞋企仿佛進入了懈怠期,訂單難接、利潤薄,陷入了“品質不高”的印象里。尤其是這兩年,溫嶺鞋在出口市場上的成績一直在走“平衡木”,讓人以為溫嶺制鞋業已經“老”去。而事實并非如此,溫嶺仍有不少鞋企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今起,推出《奔跑吧!溫嶺鞋》系列報道,看看溫嶺鞋企如何在逆勢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奔跑在成長的路上。
從非洲賣到日本,從小店賣到專賣店
一休鞋業的市場階梯戰
“今年出口形勢不好,出口訂單少了很多。”“客戶都不敢下大訂單了,溫嶺出口企業要做好‘御寒’準備。”……這是今年溫嶺一些企業家和記者聊天時說出的話,對于今年的外貿出口形勢,大家都處于忐忑的狀態。事實也的確如此,今年前三季度溫嶺外貿出口額下降了1.52%,作為溫嶺的出口主力,溫嶺鞋的出口額僅增長1.92%。
不過,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出現在位于大溪的臺州一休鞋業有限公司身上。一休鞋業的生產車間里依舊熱火朝天,訂單也已排到了明年夏季,就在這段時間,還陸陸續續為日本的客戶發出了七八萬雙運動鞋。是什么讓一休鞋業在此時能夠逆流而上呢?記者走進了這家企業。

一休鞋業的產品展示廳

員工用上了新車床

員工正在檢測鞋子

車間里,工人忙碌著

只要在操作板上輸入程序,設備就能自動工作
{page_break}
規范生產,歐洲客戶豎起大拇指
還未見到一休鞋業的董事長葉國偉,記者第一時間先趕到了生產車間。
沒有想象中鞋企的凌亂,一休鞋業的生產車間井然有序。“我們的訂單中,歐美和日本的客戶占了一大半,他們對生產環境的要求頗高,也促使我們規范了生產車間。”企業總經理阮正才說,一休鞋業是大溪鎮第一批通過臺州市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驗收的企業,去年他們專門花費20余萬元,在廠房內設置了新的貨架。“之前,貨物堆放比較凌亂,有些甚至阻礙了消防通道,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而現在,所有貨物在貨架上整齊排列,不僅更安全,整個生產車間也更整潔了。”
這幾年,一休還投入了不少資金在設備革新上。“這是新配的沖裁機床,以前的舊設備不僅效率低,而且安全系數不高,皮帶都露在外面了。新設備不僅安全,生產速度也快了很多。”阮正才帶著記者參觀生產車間,一一指著新換上的設備說,“還有這臺全自動花樣機,在針車時,只要輸入花樣,就能自動完成圖形。”只見坐在設備前的工人手拿程序操作板,快速地輸入需要的線條圖案,按下確定鍵后,隨著飛速的“嗒嗒”聲,這臺全自動花樣機很快就把圖案如實地“反映”在了布料上。
“我們當時一下子購入了6臺全自動花樣機,一臺能趕上四五臺舊設備的效率,而且針距長度、轉彎弧度等細節都很精準。”阮正才說,他們還購入了10臺自動切線機,能幫助減少30%的人工。
經過規范和升級后的車間,得到了客戶的肯定。“之前有歐洲客戶來到我們廠房參觀,還豎起了大拇指。”阮正才告訴記者。
走進非洲市場,與他人低價競爭
在眾多企業都在為外貿訂單憂愁時,一休鞋業卻沒有那么多煩惱。“至少今年一休的訂單還是很好的,任務已經超額完成,還有不少訂單因為來不及,只能外發加工。上個月15日至21日,我們就接待了四批客戶。”阮正才說。
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在董事長葉國偉看來,主要還是因為一休在布局市場時,隨著市場的轉變不斷自我提升后所帶來的競爭力。
“我們剛開始做運動鞋時,主要市場不是在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而是追求低價的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葉國偉說。
雖然一休鞋業成立于1997年,但真正專注做運動鞋卻是在2000年之后。當時,福建地區運動鞋產業鏈已經形成,在市場上比較知名。大溪有些鞋企也開始在運動鞋市場風生水起,一休就是那時開始生產運動鞋的。
葉國偉告訴記者,一休的鞋子剛開始走進非洲時,主力市場是在尼日利亞、烏干達等國家,對鞋子質量要求不高,只要價格低廉就行。“那時我們的鞋子主要賣給在非洲賣鞋子的人,類似于賣給批發市場,鞋子的檔次也比較低。”
“很多人都把非洲當成新興市場,但事實上,在2000年,溫嶺鞋在非洲的競爭就很激烈了。”葉國偉說,因為主要的競爭在價格上,所以在質量和設計等方面要求就來得低一些,門檻低,溫嶺很多鞋廠都開始進入非洲市場,使得非洲市場越來越難做,利潤也越做越小。
賣入南非超市,產品開發變得成熟
在非洲市場打拼了四五年的一休鞋業,在一次偶然中抓住了送上門的機會,把市場的重心轉到了南非市場。葉國偉說:“不要以為南非市場和非洲的其他國家一樣只講究價格,他們的要求比中東等市場要更高一些。”
也是在南非市場,葉國偉把一休的鞋子從普通小店賣進了超市。賣進超市的鞋和普通小店的鞋要求自然不同。就是在和客戶的溝通與企業的不斷調整中,一休鞋業走上了新的臺階。
“一般我們都是接了訂單后,設計款式,等客戶確認通過后才開始生產,這樣一來,對我們的研發能力就提出了要求。”葉國偉說,為了和這家超市保持合作關系,一休的鞋子在用料和款式上都不斷進行著更新,研發能力也隨之提高。“雖然我們自生產運動鞋以來一直都很注重鞋樣,但最初這些鞋樣很少自己開發,基本都是去福建等地購買過來,然后仿著生產的。但這種方式在這時候是行不通的,我們自己必須有能力開發新的鞋樣。”
于是,一休鞋業開始嘗試自主研發。“剛開始時客戶提供配色圖,我們自己開發款式。后來,研發技術越來越成熟。鞋子走進超市后,單價也隨著提高,原來每雙只能賣到1美元~2美元,出口到南非時已經能賣到2美元~3美元。如今,我們公司有一支由20多人組成的專業的研發團隊,每年都會推出600款~800款的鞋樣,供客戶選擇。”
{page_break}
專賣店伸來橄欖枝,市場倒逼企業成長
如果說,和南非客戶的合作,帶來的是一休鞋業研發能力的成熟,那么和東南亞等客戶的合作,帶來的則是品質的更上一層樓。
“出口到東南亞的鞋子價格比在南非時要更高一些,因為他們對鞋子的材料、生產工藝、細節都更講究一些。”2008年,一休鞋業憑借著價格優勢吸引到了東南亞的客戶,而且還有了新的變化——從超市賣進了專賣店。
“專賣店對產品的品質和細節都有很具體的要求。比如,以前我們在刷膠時刷高1毫米、2毫米是不會在意的,但他們不行,一定要做到很精細。所以,我們在生產時只能跟著他們的要求迅速改正過來。”因為客戶對鞋子的物理性能比較看重,一休鞋業還專門在廠里建了一個檢測中心,自己檢測符合標準后,才敢把產品發出去。
“沒有檢測中心之前,鞋子都是客戶抽檢的,那時候我們都會提心吊膽,就怕抽檢時出現問題。”葉國偉說,“有一次發貨時,因為集裝箱內溫度高,導致鞋子開膠,被客戶抽檢出來。”
有了自己的檢測中心后,這樣的情況已經鮮有發生,客戶滿意度大大提高。“我們剛開始購入的是拉力檢測設備,后來設備越買越多,耐磨、老化、色牢度、耐折等多項性能我們都能自主檢測。”葉國偉說,“現在我們已經習慣對每批鞋子和原材料都進行檢測。”
在檢測中心建立、鞋子品質提高的當年,一休鞋業成功進入歐洲市場,“去年,歐美的訂單占30%左右,今年已經提到了50%以上,而且這兩年我們還開發了日本市場。”說起日本市場,葉國偉覺得這又是一個市場倒逼企業進步的故事。“日本客戶比東南亞客戶更講究,我們和他們合作之前,對方幾乎每個月都會來我們廠里考察,對于材料質量、生產環境、生產工藝、物品擺放等各個方面一一列出不足,要求我們改進。考察了一年,才開始給我們下訂單,從最初的一兩萬雙,到現在的一年幾十萬雙,和他們的合作帶來的不僅是訂單的增長,更多的是產品品質的提高。”
葉國偉總結一休鞋業走過來的這么多年時說:“就是市場逼著企業成長的過程。這就是一個循環,市場要求提高,企業生產要求跟著提高;生產品質的提高又為企業帶來了更高要求的市場、更多的訂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