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零售大變革的增長源到底在哪里?
早先的消費升級,從原來穿藍大褂到衣服品類的豐富,以我們這代人為核心,差不多20年時間,是第一代的消費升級;差不多從1979年往后,尤其是中國服裝品牌在這一時間段崛起,以運動品類為例,在2008年奧運會是個黃金時間,品牌崛起是非常大的增長源;由于中國地理特征會造成品牌與零售、品牌與渠道分離的局面,中間一度有大概不到10年時間,基本上渠道為王,當時占據渠道,基本上就能賺錢;最近5-10年,除了占住渠道,還要有比較強的商品能力,但凡在消費升級和品牌崛起的風口,有一定的商品和零售能力,這些零售商基本上已經賺到了。
PC電商時代,經歷了B2C崛起。除了表象東西,背后有四個核心:本身的人口紅利;渠道紅利,透過電子化方式,把線下、渠道的貨品搬上來;類目紅利,淘寶上有其他類目,分出小分支帶來極大的增長;新增供給,主要是海淘。這四種紅利實際上支撐了PC時代零售的增長。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非常快。我自己這一年切身的經歷覺得,第一撥還是消費生產,早期淘寶已經到了社會地位的一定高度,90后社會心態與之前完全不一樣,這一波構成了消費的大動力;第二撥為連接的紅利,從原來的購買到品質的購買,都是有目的的購買,這個背后都是有一定商業格局的;第三撥是場景化的紅利,朋友圈的崛起、移動類產品,讓人有了接應自己第二場景的機會,未來場景化的消費一定是非常獨立的;第四撥為內容與社群,有非常好的未來。PC時代,曾經在2010年做過社區電子商務項目,把淘寶商品交易開放出去,跟國內主流論壇打通,希望把PC社區商務化,但后來沒有做出起色來,這個也是與當時PC目的型運作方式有關系,但在移動時代是沒有關系的。
成網絡協同。由于實時連接會產生大量去中心化、場景化的交匯,實體門店有天生線下店的信任背書,有豐富的體驗、人性化服務,一旦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就會帶來巨大的升級,背后也是巨大的挑戰。
我把電商分了兩個線:破壞性創新,實際上用高緯度的方法,比如互聯網資本、信息技術、大數據方法,重新造一個有別于線下實體的場,像一些電商平臺在做的事情;建設性創新,整個電商的體量,在超過10%以后,線下會被撼動,繼續沿用破壞性創新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這是消費者基于實體、線上線下打通購物的流程圖。任何一個進到店鋪,可以接觸消費者的地方,都是店的場面擴展,這張圖試圖簡單描繪,以線上實體門店為核心,怎樣形成線上線下可以快速互動的網。
有“溫度”的購物不僅是有個人情結,我也做了業態的歸類分析。未來的零售業態,我認為分為三種:
1、零售的工業化。典型代表是標品,就是深度的供應鏈,加上上門,實際上不需要中間人的服務、實體終端存在。在服裝品類里面,以優衣庫為代表,也是零售工業化的例子,中間服務環節,包括人的環節,被極度弱化。
2、深度的個性化。前段時間去了深圳的尚品宅配,從前端消費觸電,到后面生產供應鏈個性化改造,到后端的服務,基本上已經完成,尚品宅配成長非???。這一類型被認為是代表未來,后面對供應鏈的要求非常高,還不能批量化的復制。
3、生活服務+場景化零售。像廣州的宜家,零售業態的變化在走這個路線,服裝店里會開小咖啡廳,母嬰會重點做服務,商品銷售在退化。銷售、互動、體驗和服務環節在很多零售商那里三分天下,包括孩子王在里面。
可以清晰地看到這里面的改變,從原來商品逐步走向包含有人的服務、個性化的過程;深度的個性化類通過深度供應鏈,解決掉絕大部分問題;生活服務化零售從原來商品基礎上加上絕大多數的服務。這三類是按照自己的理論體系,對未來業態做了簡單的分工,生活服務化的零售業態會成為核心的主流,也是零售變革的核心路徑,都會成為主流的方向。
這一年下來,實體服裝價值很大,一旦用了移動互聯網的手段,完成與消費者的鏈接,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優勢,其實這里就是一個小的全渠道。全渠道大家講得很多,從2013年上半年,定位就是“天貓全渠道戰略品牌執行者”,那個時間點看來,有很多策略出來,但能夠落地的并不多,以實體終端落地的策略,從今天驗證結果上面來看是比較成功的結果。以線下的實體終端為核心,來實現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新零售,去共享整個品牌上游的商品中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品模式。
未來零售一定不是“鼠標+快遞”的組合,而是有“溫度”的購物。前段時間去歐美,考察各地的零售情況,與國內有很大差異。小到很小的百年老店,大到實體零售電子化都有很大的空間,另外一個與國內差距最大的是在零售的服務環節,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是溫度的具體體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