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失業現狀:五大分析揭開真相!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業風險增加,部分行業出現了倒閉、罷工、裁員、降薪等現象。網上有人據此唱衰當前就業形勢,將個別現象夸大為“史上最慘烈的倒閉罷工討薪潮”。究竟有沒有這么慘烈?
以紡織服裝業為例,2012年,我國紡織服裝業迎來了金融危機后的第二輪“寒冬”,幾年來一直沒有解凍。今年出現的部分企業倒閉欠薪現象,為“標題黨”以《1.7億就業人口的紡織服裝業現倒閉潮,千萬人或將提前回家過年》一文吸引眼球提供了口實。
然而,關注我國紡織服裝業已久,認為該行業破產失業問題僅僅只是“看上去很慘”,其實沒那么慘,而且問題的原因也并不簡單。
由此,通過調研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與有關企業,發現了“慘烈”的表象背后隱藏的真相,認為《1.7億就業人口的紡織服裝業現倒閉潮,千萬人或將提前回家過年》一文數據不夠準確,分析不夠客觀,論述不夠嚴謹,不足采信。
紡織服裝業就業人口到底有多少?
首先,1.7億高估了紡織服裝業的實際就業人口。該數字首先不符合實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紡織服裝業僅有2000萬就業人口。其次邏輯上不通。紡織服裝業從業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包括服裝制造、批發、零售各環節。而我國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就業人數僅有19677萬,其中在城鎮單位就業的6148.8萬,在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就業的13528.2萬。該文對紡織服裝業就業人口的統計口徑即使包括所有上下游產業,也不可能達到1.7億。因為1.7億占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就業人數的86%,這意味著,我國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的大半部分是紡織服裝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工人失業都是因為企業裁員、倒閉嗎?
實際上,紡織服裝業離職人員中存在大量自愿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從離職去向看,有不少人其實是自愿失業,轉而從事其他行業。從就業偏好看,有不少勞動者尤其是40歲以下的勞動者不愿意從事紡織服裝行業,不少紡織服裝企業還面臨“招工難”問題。
企業倒閉是2009年4萬億元投資引發的嗎?
政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不應當為企業倒閉負責和買單。一是2009年4萬億元投資并未流向一般加工工業,紡織服裝行業訂單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大幅增加,并非由于4萬億元投資。二是紡織服裝行業民營企業眾多,是否擴大規模屬于企業自身決策,市場形勢如何應由企業自己判斷。政府承諾的信貸資金沒有到位只是外部原因,銀行抽貸、壓貸加劇資金鏈斷裂只是直接原因,企業決策失誤、財務管理不善則是內部原因,各種成本上漲、產品附加值低才是深層原因。
紡織服裝業的繁榮只能靠低成本維持嗎?
包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設備購置及運營成本在內的各項成本全面上升,固然是某些企業虧損嚴重的原因。但是,行業企業的繁榮不能由低成本維持,因為低成本注定是短暫的,價格戰注定是難以持久的。一是紡織服裝生產環境污染較重,年輕人普遍不愿進入,人工成本從幾百元漲到三四千元,而且存在剛性,因此,企業將長期面臨“招工難”、“招工貴”的問題。二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在成本提高的倒逼下,企業要么轉型升級,要么慘遭淘汰。只有在以刮骨療傷的方式優化行業格局,提高行業集中度與生產力水平以后,我國紡織服裝業才有可能浴火重生,創造出中國的“Chanel”、“Louis Vuitton”,戰勝國外產品。
我國紡織服裝業今年出現回暖跡象
與《1.7億就業人口的紡織服裝業現倒閉潮,千萬人或將提前回家過年》一文認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早已潰不成軍”的論斷不同,筆者發現,我國紡織服裝業經歷了漫長的低谷期之后,今年漸漸出現解凍回暖跡象。以滬深兩市紡織服裝行業上市公司為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扭虧為盈并逐步實現不同幅度的業績增長。截至10月7日,紡織服裝業有48家上市公司發布2015年三季報業績預報,其中逾六成前三季度業績預計上漲,有9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上限預計超100%(含100%)。經過三年多的調整,國內服裝消費市場逐漸回暖,紡織服裝行業逐漸復蘇,趨勢向上的拐點已經確立。再看就業,由于很多內地企業為節省棉花運輸成本,紛紛到新疆設廠,預計新疆紡織服裝產業今年新增就業6.7萬人。
從上述分析可見,僅僅依據個別大型企業與部分中小企業倒閉的消息,判斷我國紡織服裝業出現倒閉潮、失業潮有失偏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