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庫存之路何時結束 讓棉紡織企業著實擔憂
國儲棉的上千萬噸庫存,讓棉紡織企業著實擔憂,特別是對于棉花輪出政策的不確定性,更是讓企業十分憂心,甚至有企業把國儲棉比喻為“洪水猛獸”,對國儲棉避之唯恐不及。對此,國家發改委早已明確表示,國儲棉的輪出不會打壓新棉的市場空間。
未來棉花儲備政策也應該更加貼近市場需求,能夠快速響應市場危機,提前釋放明確預期,給市場各方應對的時間,才能更好發揮儲備棉的作用,也使國家財政資金用在了產業鏈真正需要的地方。
目前,我國的棉花去庫存模式已經開啟,特別是在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產量下滑的情況下,國儲棉的去庫存腳步加快。
對此,棉花期貨分析人士表示:“國儲棉的輪出有平價和低價,平價難去庫存,低價可以理解為棉價與國際接軌,而‘軌’在哪里呢?外棉到港價(按1%配額)近期一直在11500元/噸附近,考慮質量差,或按出庫重檢折扣因素約在10000元/噸附近。而印、巴、越幾個重要用棉國家,棉花成本均略低于此價,只有與國外棉價持平或者更低,我國的棉花去庫存化才會加快。”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只有在棉價與進口紗數量同時下降的情況下,我國的儲備棉庫存才會有出路。即使在新棉不輪入的情況下,2016年儲備棉“天量”庫存狀況能否改觀仍是未知數。
確實,我國棉花儲備政策其實是如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說,當市場發揮正常作用的時候,國家儲備棉退居二線;當市場作用失靈,需要的時候,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下政府通過揮動儲備的“大旗”來調控我國棉花市場,配置棉花資源,其效果是任何政策都無法比擬的。
對此,棉花分析人士認為,儲備棉的“收”與“出”應當同市場的脈搏同一頻率,并且應當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來規定儲備政策起作用的時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行各業也需要進入一種新的發展空間。備受市場關注的棉花儲備政策理應成為棉花產業改革創新的標兵,這是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第一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