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陷入巷戰 服飾鞋帽產業已成風口
實業與互聯網到底是誰加誰?對于這一論點可謂見仁見智。原寶成國際品牌中心CEO葉丹是一位服裝、制鞋、箱包三棲跨界設計師,在NIKE、寶成、韓都衣舍等名企有著光輝履歷,他的演講主題是“品牌人格化及人格化品牌”,認為互聯網+已經陷入巷戰,服飾產業已成風口。在此之時,對于輕產業而言,互聯網+是一定的;而對于重產業,+互聯網也是一定的。
“許多企業盲目追逐‘互聯網+’,追求的只是虛幻概念,反而在消費者需求這一核心價值上洞察不夠。”對于甚囂塵上的互聯網+理論,安踏市場部高級總監朱敏捷提出了“用戶價值 實業之本”的命題,闡述了體育產業+互聯網的實踐路徑,并著重以“Challenge100”專業功能跑鞋詮釋了安踏的工匠之道。
作為安踏攜手中國極限馬拉松名將陳盆濱100天挑戰100個馬拉松壯舉的得意之作,朱總列舉了一組數據說明這項產品的不易:17次領口泡棉材料研發、22次鞋底傾心開發、84次材料驗證測試、92人的研發團隊護航、120個日夜精心打磨、500次的人體實戰測試、百余道工序精雕細琢、數百次陳盆濱實戰測評、數十萬輪機器測試……安踏有業內首家“國家級”運動實驗室,每年誕生40多項行業專利,公司的創新產品占銷售總額的比例達40%。“就傳統產業而言,消費者的體驗和需求方面還有許多可供挖掘的市場……
在林紅權將MES(制造執行系統)定義為通往工業4.0之路的關鍵之道后,意大利機械人自動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顧問Angelo Taurino通過豐富的視頻案例,直觀展示了當前智能制造創新制鞋的方式。視頻中的車間工人都沒有戴著口罩,在強調人權的西方國家里似乎不可想象。Angelo Taurino的解釋是,為了配合自動生產,他們使用了新型環保膠水。他同時強調:機械換人的目的不在于減員,而在于增率,減少浪費,提高品質,降低成本。
在過去的2年里,越來越多的歐美國企業奔赴意大利尋找生產運動鞋的新的方式。2015年的數據顯示,作為世界最大的鞋業生產國,中國只有1%的企業在利用自動化生產;而生產鞋子較少的歐美國家卻大規模在使用自動化設備。目前自動化的設備和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他希望中國企業對此充滿信心并積極參與,即使是將產業轉移到東南亞,也應運用智能生產出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制。
作為面向未來的產業,鞋業正加速引進自動化設備,需要勞動力較多的關鍵工序不斷實現自動化甚至半智能化操作,行業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林紅權舉例說,富士康在2011年時有120萬人,公司當時提出未來三年內安裝100萬臺機器人,但到2014年年底卻只安裝了3萬多臺,可見機器換人絕非易事。
工業4.0的核心思想包括:一個網絡(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兩大主題{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化生產}、三項集成(橫向集成、縱向集成與端對端的集成)。企業要從廣義上理解機器換人,不能簡單地把機器換工理解為利用機器設備代替人工,而是利用高新技術促進企業改造升級。未來企業的競爭與智能制造密不可分,工業4.0時代已經到來,企業應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促使產業升級到新的高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