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活著的制造業要怎么做
受累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國內外市場疲軟,以及產業全球轉移等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而在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的長三角,近年來用工和其他成本迅速上漲,制造業形勢亦很不樂觀。
如何應對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壓力?面對客戶減少、訂單下降,企業又如何轉型?記者近期走訪了長三角地區的幾家中小制造業企業和有關專家,從傳統制造業的現狀,尋找根源探究出路。
宏觀經濟數據幾乎全線回落。國家統計局發布的4月數據顯示,從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出口增速從3月份的18.7%回落至4.1%;消費增速從10.5%回落至10.1%;投資增速也從10.7%回落至10.5%,而投資的回落則主要是受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影響。
制造業似乎成了整體經濟下行的最大受力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下稱“制造業PMI”)顯示, 今年2月制造業PMI為49.0,創下2012年8月以來新低,且為連續第七個月低于50榮枯線;4月制造業PMI為50.1,也比上月微落0.1個百分點。
其中,中、小型企業的困境最突出。4月份,中型企業PMI為50.0,小型企業PMI為46.9。
雖然規模能維持,但利潤是明顯減少了。
“現在我們的凈利潤基本只有3%~5%,而十年前我們有15%~20%的凈利,有些產品的利潤點還可能會在20%以上。”何先生對記者感嘆,現在錢越來越難賺了。
何先生回憶說,在2013年之前,行情都還算不錯——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曾有一個短暫的下降過程,而4萬億投資下去后又有所回升,跟前面基本持平。不過,2011年銀根開始收緊,大家口袋里沒錢了,需求量下降。廠家就搶單子、拼價格,一輪兩輪之后,企業的整個利潤就下來了。
此外,用工成本上漲也是中小企業業主們頗為苦惱的問題。何先生告訴記者,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用工成本已經翻了三番都不止,2005年到2007年時,工人工資在1800~1900元左右,而現在是五六千;另一方面,社保基數每年都在提,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作為全球重要制造業基地的長三角地區在此輪經濟下行中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此前曾有媒體對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上市公司2015年的中報業績做過統計,三省一市上市公司中報利潤負增長比例均超過30%,其中,安徽最高,為49%;蘇、浙、滬分別為40%、38%和33%。
數據顯示,三省一市制造業上市公司共600家,其中凈利潤為負數的有63家,即長三角地區有一成制造業上市公司2015年中報虧損。
“前兩年,全國范圍內這一行業倒掉了一批公司,目前這個行業仍處于低谷。”蘇南地區某人造革制造企業老板何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企業年產值在1.7億到2億元之間,在行業里為數不多,算是做得比較好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