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訂單紛紛轉移東南亞 “東盟制造”要發力了
有日本媒體近日報道,日本企業面向東盟諸國的投資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對中國的投資。這一數據并不讓人意外——正是在三年前,東盟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就已超過中國。
在傳統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特定領域,中國與東盟確實存在產能競爭的關系。除了在國際市場上“肉搏”外,“中國制造”與“東盟制造”的競爭亦可能蔓延至產能合作領域。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東盟國家已不再滿足于僅從中國引進產能,而是傾向于引進中國的人才和技術,將“產能合作”轉化為“東盟制造”的“升級利器”。
對于中國來說,鼓勵企業去境外設廠可能會加劇某些領域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對市場上的“中國制造”造成“擠出效應”,從而帶來諸多風險。畢竟,在結構轉型尚未完成的當下,制造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
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代工訂單。迅銷集團的產品原本約有85%在中國制造,但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繼續上漲,目前決定將中國以外20%~30%的生產比率提高到50%。
無印良品計劃3年后把在中國的合作工廠從229家減少到86家,自中國的采購比率從60%降低一半。
青山商事繼越南、緬甸、柬埔寨之后,還將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委托生產,東南亞工廠主要承擔縫制工序,所需布料仍從意大利和中國采購。中國紡織產業優勢在逐漸被東南亞地區蠶食,國內紡織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原先是小打小鬧,現在已經是成規模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形容制造業外遷現象時如是說,制造業外遷總體上來說弊大于利。
徐洪才認為,生產經營成本、工資成本的上升、能源價格的改革、環保標準的提高,都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但最根本的還是企業目前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沒有明顯提高,從而使得成本增長高于利潤增長,讓企業不堪重負。”
阿迪達斯通過極速工廠(Speed Factory)來實現“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的全新運作模式。“在亞洲生產還需要運送到消費地的時間,如果在消費地生產將縮短產品周期,運達消費地的時間將從目前的6周縮短至24小時之內。”
此外,阿迪達斯還計劃通過3D打印機生產有特殊功能的運動鞋。“我們正借助3D打印機進行部分鞋底的生產,但目前成本仍然十分昂貴。機器人自動化工廠的下一個階段將是3D打印機”。
財務成本的居高不下成為制造業外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2013年“錢荒”后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壓垮了一大批利潤原本就比較低的制造業企業。徐洪才強調,“中國還是一個勞動力大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是智能機器人,中低端產業承接了大量的就業,不可能立刻喊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