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為南南合作來帶窗口機遇期
中國快速發展為南方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與其他中等收入國家一樣,中國的資本需要開始往外走。目前,中國每年給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的資金是1000多億美元,是全世界第二大的資本來源國,這種上升趨勢仍將持續。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因此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將會伴隨著中國大量資金的流出。
其他南南合作的國家,目前還處于低收入的國家,也有機會取得像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這樣的快速發展,只要思路對,就有出路。首先,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必須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只有符合比較優勢,才能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最初發展的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產業必然是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將成熟的、有專利保護的且與國防安全無關的技術,以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引進本國,才有可能形成經濟的高速增長。
第二,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同時,政府必須扮演積極的因勢利導的角色。因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相對較差,而政府可以利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采用中國經驗將有限的資源用在特定的領域,如建設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加工出口區的基礎設施,在這些區域提供一站式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全國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營商環境較差,經濟也能快速發展。在這方面中國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中國之所以能引入外國資本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實事求是,先把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加工出口區做好,在這些區域里提供一流的基礎設施與營商環境,就能創造就業,增加出口,創造更多的資源,帶動其他地區發展。因此,其他南方國家也可以借鑒參考這種方式,創造新的增長點,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此前,埃塞俄比亞是非洲最窮的內陸國家之一,按照這種經驗設立加工出口區,引入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產業。2011年8月,埃塞俄比亞前總理到中國來招商引資,對接其自身有比較優勢的皮革加工業和制鞋產業。這是一個極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雖然埃塞俄比亞擁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但其交易成本太高,國際買家對其產品并無信心,因此就有了這樣的差異。同年10月廣東東莞一個企業家率領代表團去埃塞俄比亞考察期間,發現當地工資成本比中國低很多,于是馬上雇傭8000名工人送回國內培訓了3個月,2012年1月就開始投資生產。起初在工業園區只有兩條生產線,雇用了600人,3月產品實現出口,5月該企業就變成埃塞最大的皮革出口企業,當年年底雇用的人從600人增加到2000人,埃塞俄比亞的皮革出口實現翻倍增長。
此前,因基礎設施太差、營商環境太差,又是內陸國家,沒有人認為作為世界工廠的制造基地在埃塞俄比亞可以實現,而東莞這家鞋廠在埃塞俄比亞的成功,帶來了星火燎原的效果。2013年,22家尋找低工資水平國家進行投資的企業投資了埃塞俄比亞,很多國際買家都在埃塞俄比亞設立了采購處。此后,其他非洲國家也跟著學習。比如盧旺達的首都在一年之間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成衣品出口企業,現在雇用的人也超過了1000個。中國人講思路決定出路,因此思路對,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出路。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是,中國或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轉型的機會。二戰后,少數幾個成功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進入高收入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抓住了國際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業國際轉移的機遇。比如二戰后美國的工資上漲,成衣、紡織、簡單的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往更具比較優勢的地區轉移。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發展也是靠發展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抓住這個窗口機遇期,創造了大量就業和出口,實現了產業的國際轉移。被稱作“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或地區也均是抓住了這個機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出口產業,讓其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制造業,成為新興經濟體。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工資上漲,比較優勢喪失,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好抓住這個窗口機遇期,大力開展中國勞動力密集加工業,成為世界工廠,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制造業,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現在,中國達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收入水平,中國即將喪失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加工業是否愿意往外轉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戰略選擇。當然,中國與日本、亞洲四小龍也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制造業雇傭的是970萬人,八十年代,韓國制造業雇用的工人是230萬人,中國臺灣雇傭150萬人,中國香港雇用100萬人,新家坡雇用50萬人,而中國內地現在制造業雇用的工人是1.25億,僅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就有8500萬人。2020年,中國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屆時普通工人的工資要普遍上調800至1000美元,那些產業必將失去優勢,進而向國際轉移。
因此,中國給其他南南合作的國家帶來的不僅僅是經驗與資金,很重要的是提供了窗口機遇期。并且,因為中國這些產業規模的龐大,很多國家都將因此受益。但追根到底,中國的貢獻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的具體思路和轉型的思路。如果南南國家能從這個思路中找到結合當地優勢的契合點,那么每個南方國家都會與中國一樣取得20至30年的高速增長,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講過,“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人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希望自身發展起來的同時,其他南方國家也能發展起來,這種合作共贏也是中國推動南南合作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