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對我國運動服裝市場的判斷
自1990年至今,國內先后出現大量運動品牌。經過2008年前后的資本市場上市熱潮,逐步樹立包括安踏、李寧、361°、特步、匹克等幾大運動品牌的領先地位。部分缺乏品牌競爭力及終端掌控能力的中小品牌逐步淡出市場。

2008年奧運會前后,本土品牌(安踏、李寧、匹克、361°、特步)登陸資本市場,品牌影響力達到頂峰。由于運動品滲透率快速提升,需求動力日趨下降,行業供需狀況失衡,我國的運動用品市場從2012年開始步入寒冬,大范圍關閉門店、去庫存成為行業常態,安踏、李寧、特步等本土品牌都出現門店數量大幅萎縮和業績下滑的經營困境。
2011-2012年成為運動品牌新一輪洗牌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國內運動用品市場主要分為高端和中低端兩個部分,高端市場由Nike、Adidas牢牢占據,以高品質、高價位為典型特征;本土運動品牌占領中低端市場,深耕二三線乃至更小的城市,走大眾化、低價位的路線。到了2012年前后,國內運動行業品牌進入調整期,為部分國際品牌的發展提供了突破口。NewBalance、Skechers、Asics等國際品牌憑借功能性和更時尚個性化的產品,迅速征服了一二線的年輕消費群體。
對我國運動服裝市場的判斷
中高端市場中,NewBalance、Asics、Skechers等品牌近年表現突出,Nike、Adidas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渠道擴張是它們增長的重要引擎,Nike、Adidas等通過大量開設工廠店清理庫存的方式進入三四線城市。
大眾市場中,安踏超越李寧成為本土運動第一品牌。近兩年,李寧、匹克、特步、361°、中國動向等品牌的市場份額持續收縮。安踏通過簽約孔令輝、投放央視廣告實現品牌的大規模曝光,花費千萬建成國內首個高科技運動科學實驗室加速產品研發,與CBA、NBA、奧委會等機構合作促進品牌升級,率先完成從品牌批發到品牌零售的轉型。
消費者的運動生活方式隨消費升級發生顯著變化,并向成熟體育市場邁進。典型特征是,對功能性為主的專業運動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更加注重產品品質,以及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這激發了本土品牌進行產品創新。過去各大運動品牌主打休閑化路線,差異并不明顯,品牌同質化是成熟運動用品面臨的主要挑戰。
觀點:
消費者逐步養成健身習慣,運動裝備的需求持續增長;
消費品公司要把控好兩個關鍵點:供應鏈和渠道;
當運動市場進入消費升級階段,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品牌定位精確、品牌屬性鮮明、能夠表達生活態度、與多種消費場景相匹配的運動服飾;
無品牌個性的產品已經進入瓶頸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