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紛紛布局“新零售” 新零售發展趨勢將如何?
今年雙11,優衣庫天貓旗艦店迅速售罄,消費者可以在優衣庫400多家各大門店24小時快速提貨,不僅方便消費者,還將線上流量導入線下,為優衣庫門店帶來新的銷售機會。
類似案例在今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期間比比皆是。線下實體店與線上電商之間的傳統沖突,正在被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所取代,成為電商產業下一個風口。線下企業走到線上,線上企業走到線下,在“新零售”時代,實體零售企業與電商之間是相互包容、相互彌補的關系。
在2016年10月13日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首次提到新零售: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2016年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首次提到新零售。
馬云何以說“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新零售”到底為何物?
什么是新零售?是基于大數據、粉絲和技術的結合,把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起來,和專業的現代物流企業合作,并且在商業模式上要有所創新,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新零售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購物體驗。
純電商時代要結束了?
網上銷售額增速連續下滑
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網上零售額達3.4651萬億元,增速26.1%。由2014年的49.9%到2015年的36.2%,再到今年的26.1%,三年網上零售額的增速一路下滑。近年已發布財報也顯示,國內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的成交額出現增速放緩的勢頭。
去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突破8000億元,但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4.3%。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花在食品雜貨上的費用占總支出20%左右,其中只有2%是在網上在線支出完成的。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部副主任陳麗芬說,網上零售額增速連續下滑,說明純粹電商企業生存面臨挑戰。
純電商企業生存面臨“攔路虎”
電商已經突飛猛進地發展很多年,現在面臨許多問題。
一是電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質量問題。麥肯錫一項關于“為什么網民不選擇網購”調查顯示,首先有56%網民擔憂“產品質量”,其次是“支付不安全、不方便”,再次是“售后服務”和“無法在購買前試用該產品”。
另外是電商的成本已不低于實體店:快遞12%、人工11%、推廣成本15%、售后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如果沒有0.5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沒有辦法持續經營。
根據iClick研究發現,2010年電商新增用戶成本約20元,2015年新增用戶成本已經超過120元,手機端新增用戶的獲取成本甚至超過160元。
第三是不少人已經從數據變化中看到電商發展的“天花板”。在美國排名前十電商中,純電商企業僅占一席,其他9家擁有線下業務。而國內電商過分依賴價格戰而忽視用戶體驗的提升,在供應鏈整合方面力度不夠,這些實則透支電商發展的持久動力。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黃志龍表示居民消費正在轉型升級,大多數電商企業無法滿足居民服務性消費、高端消費以及定制化、個性化、體驗化消費需求。這也是網上零售額增速下滑另一個原因。
實體零售業優勢凸顯
上文提到的麥肯錫一項關于“為什么網民不選擇網購”調查結果,從另外一個側面看“產品質量”、“支付不安全、不方便”,“售后服務”和“無法在購買前試用該產品”等電商面臨的問題,我們會發現這恰是實體零售業固有的優勢。
并且在實體商業中,除交易本身外,還有面對面售前與售后服務、場所空間所創造的感受以及與伙伴共聚激發的內在愉悅,這是電商難以提供的。
現在隨著收入提高與受教育水準提升,人們在感性方面支出會越來越多,在物品上購買決策時越來越復合化。很好的例子是誠品書店,其將書作為一個場所格調的激發物,以賣書為表現形式,去售賣一個場所的體驗感,讓內在的價值觀相近的人們在此聚集,游逛、約友、購書,場所的經營變得十分旺盛。
就商業零售而言,線上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而線下是一個“生活場所”,電商所提供的功能偏向單一交易,而線下所創造的是多維功能組合而成的體驗。本身“買東西”與“生活體驗”雖然都包含了消費,但其本質功能的滿足點不同。前者關注的是“物”,后者關注的是“事”。
線上線下趨于融合
純粹的電商企業要想往前發展,必須尋找轉型創新之路,否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如何做好電商成為當下許多電商平臺關注的話題。
電商巨頭等企業積極向實體融合
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減少,線上運營成本在不斷增加,但各大零售商擁有較強的品牌優勢、商品運營能力和眾多實體網點;而線上平臺往往擁有充沛的用戶流量,也面臨需要升級用戶的體驗,提升流量變現能力。這或許是馬云等一眾大佬們紛紛鼓吹品牌應向實體融合的大背景。
在今年雙11前兩周,阿里與創維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打造中國家電行業新零售樣本。而之前,阿里宣布對電商業務進行新一輪架構重組,天貓、聚劃算正式合并。業內人士分析,阿里此舉是對馬云此前提出的“新零售”概念的具體實施。聚劃算與天貓合并旨在使商家更容易向數字零售轉型,整合阿里巴巴集團的零售市場。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透露,今年雙11在全渠道融合上,阿里往前更進一步——線上線下打通的店鋪超過100萬家,近10萬家門店實現全面數字化。
除了內部變革,阿里巴巴還積極發力實體商超。11月18日,主營業務包括實體商超的上市公司三江購物發布公告,阿里擬斥資超21億元入股三江購物,交易完成后阿里在公司的持股比例由9.33%增至32%。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入股零售業巨頭。2014年3月阿里入股香港上市的銀泰商業,并成單一最大股東;2015年8月,阿里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云商,成蘇寧云商第二大股東;今年3月,阿里向生鮮連鎖“盒馬鮮生”投資1.5億美元。
京東也已布局“新零售”,2015年8月7日以43億戰略入股永輝超市10%股權。而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近期也推出不必排隊結賬的實體零售店。亞馬遜的實體店擴張計劃相當龐大,未來它們將在全美擁有超過2000家實體雜貨店。
作為先行者,知名互聯網品牌“茵曼”通過提前布局,已經線下開店超300家,預計2016年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茵曼的董事長方建華預測,互聯網品牌5年內不做線下,就沒有未來。公司之所以會選擇發力線下,主要是看重線下巨大市場空間。
商務部副部長房愛卿說,如線上的優勢是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而實體店在物流、服務和體驗方面具有優勢。如果二者將優勢結合起來,零售業優勢就會非常大,就會真正發生“流通革命”。
政府鼓勵線下零售創新
其實,零售業的視線回歸到線下的趨勢,已經引起政府關注,政府從政策層面明確鼓勵線下零售進行創新。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
今年“雙11”之際,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首次為實體零售轉型做出前瞻指引,強調鼓勵線上線下企業通過戰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深度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可以優勢互補,是零售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陳麗芬表示,電商與實體商業之間關系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互相競爭,二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第二階段是互相合作,二者是取長補短的關系;第三階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是共生互榮的關系。目前,電商和實體商業正在向第三階段邁進。
那么,新零售發展趨勢如何?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坦言,新零售的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回歸,把應該做好的、持續不變的東西做好,如商品、服務、誠信,對顧客的起碼尊重等,另一方面是創新,在技術、需求、成本、大環境變化背景下,尋求模式、投資、組織、商品開發、渠道、營運技術、商業設計、服務方式與溝通等方面的創新。
電商與線下實體商業,由原先的獨立、沖突,走向混合、融合。通過線上跟線下的融合,去滿足并引導消費者需求,達到消費者升級,做出真正好的產品和服務。
更多相關報道,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