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玲的時尚觀——創設獨一無二的風格
徐莉玲,臺灣美學專家,學學文創志業創辦人,她是一位擁有30多年百貨經營以及品牌顧問經驗的好手。在80年代,她把中興百貨經營得風風光光的,面對當時日系百貨的強勢壓境,中興百貨在她的領導之下硬是走出了一條路,成為一間臺灣人自己經營、深具本土時尚風格的高級百貨。
徐莉玲把多年經營百貨以及時尚流行相關產業的經驗,套用到“學學文創志業”的經營里,在她的夢想推動之下,獲得越來越多同業人的認同與支持,因此它們得以延攬許多有名的講師到這里授課:日本裝潢設計大師杉浦康平、獲葛萊美獎的唱片封面設計師蕭青陽、得IF Red Dot大獎的日本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臺灣工業設計師謝榮雅、得奧斯卡獎的舞臺設計葉錦添。學學把文創產業的領域拉廣了,舉凡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化展演、工藝、出版、數位內容及應用、電影、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廣告、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室內設計、時尚生活、建筑空間設計、會展賽事,都在它們關注且支持的范疇里。
學習美術出身,并一手培植了多位國內設計師如溫慶珠、陳季敏等人的徐莉玲,對于美感與時尚產業永遠有一份深刻的關注,因為在她所認定的文創產業里,時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徐莉玲認為:“時尚就是生活態度,講的是生活的全貌,舉例來說,80年代成立的日本流行協會,頒過第一屆創意大賞海外獎得主給我,第八屆給宜蘭傳藝中心、第十屆給宏碁電腦公司、第十四屆是給藝術家朱銘、第二十一屆頒給促成蝴蝶越冬國道讓行的生態研究者詹家龍。你可以觀察到獎座頒發在不同的年代,代表著當時社會所關心的議題,它的標準不會單單只限定在時尚服飾產業里,而是更重視對改善人的整體生活的貢獻,不管這種改善,是經由所謂的設計、藝術或是生態保育等領域所帶來的。”
臺灣大多數人對時尚的定義很狹隘,臺灣大多數人對它都有錯誤的解讀,基本認識也不夠,總以為時尚講得就是奢華、奢侈品以及那些精品店里的國際品牌,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形象。“但是時尚的品牌帶給人可以享受最高品質的材料、最精致的手工藝以及最原創的設計精神及啟發。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珍視它們才對!”徐莉玲說。
“不過我更關注的是,品牌有沒有反省心,想要對人的整體生活有更好的貢獻,例如對于環境的關懷、運用環保的素材或是怎樣減少運輸里數、降低碳足跡等等。我很高興發現,實際上,這些頂級精品很多都開始注重拯救地球的議題了,所以盧貝松的環保電影,才會得到Gucci的母公司PPR集團高層獨家贊助。”
很多人會以為臺灣的服裝設計很難突破市場狹小的困境,但其實不然,只不過臺灣的服裝設計總是沒有太大的突破,確實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得不到上游生產制造商的支持。徐莉玲說:“這是一個很致命關鍵點,從我年輕當服裝設計師時就已經存在了,而且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善。”
因為做為一個設計師,總會想使用獨家的特殊色彩、布料與配件、副料等等,但每次設計一出來,到了上游廠商那里,遇到的一定是這樣的回答:“你的數量訂單太少,這是我外銷美國的材料,你就在這里面選一選吧!顏色就只有這些,無法為你小量生產。”
“設計的顏色、織紋、厚薄材料也被改了,配件副料也被改了,還算設計師嗎?Issey Miyake在日本就有三間紡織廠支持他專門生產他要的特殊布,因此,他的布不用經過太繁復的設計,像藝術品一樣到現在還在全球巡回展覽。”她說。“不要只說臺灣,整個亞洲的強項就是在于文化色彩的使用。在所有設計元素中,色彩是造成全球商品組合搭配,品牌連續購買的主要元素。它同時也是所有設計元素中,第一個被消費者接觸的選擇,更是傳達風格重要的媒介。”
當然,也不是說做服裝設計一定要做到那樣的規模與名氣,想走這條路的人,也并非一定要把自己的成就拿來,與上述的設計師放在天秤上相較。因為這些設計師們有些很早就是移民,他們有地利之便,文化語言也相近,要打進國際時尚核心圈子顯然是比駐守在臺灣的人容易多。“不過誰說品牌一定要做大,你當然也可以做小、做精、做獨一無二,但重點是有沒有找出自己獨特風格,精準地抓住你的客群,并確定你的客人在他們的生活型態里非常需要你的創作,這樣的品牌一定可以經營得長遠。”她解釋道。
但不論品牌要愈做愈大,還是維持精小獨一,對于服裝設計產業,徐莉玲最后還是繞回了她所觀注到的癥結點:“中國大陸現在還有山寨的問題,因此他們的原創競爭力還嫌不足,當一旦這個觀念改變了,臺灣的機會就更難了。因此服裝設計產業的當務之急,我認為就是政府要很重視時尚產業能與其他產業互相運用跨界加值、打造品牌的力量,更要鼓勵時尚服飾業上、中、下游的合作,上游廠商關注到對年輕設計師們的需要,可以協助、認同并幫助他們開發新的織品及副料的時候,我們的時尚設計產業的競爭力才會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