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貨巨頭熱議“中國消費” 積極謀變
“中國消費” 產生磁場效應
全球百貨業高層論壇是世界百貨業聯合會創辦的專業性高峰論壇,每2年舉辦一次,首屆論壇在莫斯科舉行。“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持續增強,中國市場以很多不同的方式為零售商、品牌商、供應商提供全新的機遇。”世界百貨業聯合會秘書長司徒德認為,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之一,這對于在中國尋求發展的零售商和全世界的百貨公司及供應商和品牌商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零售業的決策者們必須把這些新興因素融入到戰略規劃中去。”
據悉,在2010年世界百貨業聯合會執委會會議上,所有代表提出2011年全球百貨業高層論壇要在中國舉辦。眾多聯合會海外成員積極要求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消費市場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
根據麥肯錫調研,中國近幾年零售業增速持續走高,201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7萬億元。“十一五”期間,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1%;作為零售市場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2010年全國連鎖百強中,35家主營百貨連鎖企業的銷售額和店鋪數量平均增幅為23.2%和18.5%。
傳統商業 面臨巨大挑戰
麥肯錫公司上海辦事處負責人陳有剛指出,雖然發展速度快,但中國的傳統商業正面臨巨大挑戰。首先,過去,百貨業發展最看重位置;現在由于商業地產的蓬勃發展,原先的地理位置優勢已逐漸削弱;其次,百貨商店原先以種類多取勝,現在網絡銷售涵蓋的種類遠遠超過實體店;第三,由于流通渠道多層次,流通效率低,中國商業總體價格偏高;第四,5-10年前,裝修漂亮的百貨店足以吸引消費者,而現在,“千店一面”,裝修一個賽一個豪華,但消費者依然不買賬。傳統商業面臨的最深刻變化來自網絡銷售。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網絡銷售發展非常快。從增量看,中國一年的發展相當于美國的兩年,預計未來5年,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上銷售市場,將對傳統業態帶來很大沖擊。
什么是電子商務購買的驅動因素?41%的人選擇價格,近60%的消費者認為是方便性和選擇多樣性。在二三線城市,實體店發展不足,正好給網上銷售提供機會。陳有剛認為,未來5年,電子商務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商業渠道,百貨商店應積極制定電子商務戰略。
以消費者為核心 尋求新突破
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定表示:“中國消費者在過去十年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消費心理日益成熟,消費需求趨于豐富,對價格戰等傳統營銷方式越來越不感興趣。”
調查顯示,消費者群體中,愿花更多錢消費的占24%;36%的消費者正在調整選擇,權衡自己的購買行為。有些品類市場壓力增大,有的則有更大增量。李國定介紹,中國每年至少新增1000萬消費者,中國零售業面對的是人數無比龐大、變化無比快的市場。中國已成為奢侈品消費第二大國,但很多消費者已不把奢侈品作為身份象征,更熱衷于用有文化內涵的品牌體現個性。
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CEO張志勇認為,在打造品牌時,一定要對消費者市場進行細分,中國消費者的品牌轉化率非常高,真正的品牌忠誠度在中國消費市場并未建立起來。塑造一個品牌,要有個性,有核心消費者,在品牌的打造上要走向全球化。調查發現,中國消費者更偏愛全球性品牌,能從中體會到“自己具有全球視野”,這點對年輕一代非常重要。
百貨業巨頭 積極謀變
陳有剛介紹,與美國相比,中國前五大的零售商占的市場份額相對少,單個零售商都不是很強,比較分散。李國定也認為,我國百貨業區域割據的特點明顯,集中度不夠,江蘇有金鷹,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百聯。目前,這些區域龍頭都在努力朝外發展,未來會出現全國性的百貨企業。百聯正利用二三線城市的后發優勢,積極在全國布點。李國定指出,中國的百貨公司以引廠進店為主營模式,今后連鎖百貨企業必須向總代理、總經銷方面轉變,自營品牌要占到30%。
王府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萬河表示,王府井百貨已完成了購銷體制改革,對所有門店實行了統一采購,并已啟動了自有品牌開發。“百貨業有三大購銷模式,第一種是買斷制的經銷模式,靠購銷差價賺錢,第二種是代銷,百貨商僅提供銷售平臺收代銷費,這兩種模式目前分別占中國百貨業者購銷的10%和5%,大多數中國業者采取的是無所有權、百貨商統一管理的聯營扣點模式。”鄭萬河表示,隨著成本的增加,聯營扣點模式利潤空間被擠壓,未來百貨業需要向加大經銷自營轉變,提高企業集約化管理和采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