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文化之隋唐服飾
晚唐士人所穿圓領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橫襕。這種服飾起始于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是具體樣式與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領口用同色衣料的闊邊鑲沿,內衣白色護領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時寬松。下圖中文人頭上戴的幞頭,也是中晚唐的樣式,而人物服裝,已接近五代時的樣式。
幞頭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裝束,至天寶年間,婦女也模仿穿著。先是在宮掖,多為宮女所穿著,后來傳入民間,成為普通婦女所喜愛的服飾。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從當時畫跡來看,婦女穿著男裝,并不都戴幞頭,也有挽各式發髻而單穿圓領袍衫的。
唐代男子服飾,主要服飾有圓領窄袖袍衫、胡服等。上圖為梳高髻或同心髻,穿圓領袍衫、小口褲,襦裙、披帛、半臂,淺履的年輕宮女,陜西省乾縣唐章懷太子墓壁畫觀鳥捕蟬圖。
隋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制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并盤繞于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唐代舞女服飾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稱“健舞”,文舞又稱“軟舞”,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飄然若仙。胡舞大多屬于前者,而傳統的漢族舞蹈,則基本屬于后者。兩種不同的舞蹈,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服飾。總的看來,健舞的舞服以小袖為多,以便騰越旋轉。而軟舞的服裝則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的姿態。隋唐時胡舞的一度風行對貞觀、開元間胡服的普及,有一定的影響。
南唐后主李煜統治時期,曾想擢用中書侍郎韓熙載為相,但聽說韓熙載不聞政事,縱情聲色,經常聚集聲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當時的畫院畫師顧閎中窺視和默記賓客夜宴時的情景,然后繪成圖稿呈給李煜。這幅畫稿,就是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所繪的人物服飾及生活器具都比較真實,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情況。
圖中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幞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絳帶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
唐代文吏服飾
唐代冠帽有幞頭(由起初一塊包頭布逐漸演變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進賢官(為歷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幘及武弁(平幘巾與武弁是同一種冠式,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頭上的布,后成為只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即平巾幘)、籠冠及貂蟬(將貂尾插在平幘巾上,平幘巾外罩籠冠)、武士冠(在幘上戴一種雄雞冠)、通天冠及進德冠(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與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裹幞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后,人們又在幞頭里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頭的兩角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角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角。
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后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