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應該如何批評你的下屬
作為管理者,批評,是改善管理的重要手段。批評容易讓人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對于把面子看成生命的中國人來說,批評可謂是一門藝術。批評他人往往是得罪人的事,可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確如此。但是,我們批評他人時往往忽略了技巧。醫學發展至今,許多良藥已經包上糖衣,或經過蜜炙,早已不苦口了;那么我們也要研究一下批評他人的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一、最好是在單獨相處時提出
美國瑪琳·凱化妝品公司董事長瑪琳·凱在批評人時,絕不坐在老板臺后面與對方談話。她認為辦公桌是一個有形的障礙,辦公桌代表權威,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不利于交流和溝通。她總是邀對方坐在沙發上,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中進行討論。瑪琳·凱要批評一個人時,總是單獨與被批評者面談,而絕不在第三者面前指責。她認為,在第三者面前責備某個人,不僅打擊士氣,同時也顯示批評者的極端冷酷。她說:“一個管理人員在第三者面前責備某個員工的行為,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在其他同事在場的情況下,一個下屬被領導批評和責罵,對下屬來說,是蠻傷心的事情。會使下屬在同事面前的形象已經折損了,面子大失;批評也不應在公眾場合進行,尤其是不要當著他所熟悉的人的面批評。否則,會使對方感到面子受到了傷害,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影響批評的效果;批評人,特別是注意不要隨便當著對方的下級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評他。否則,對方會認為你是故意。出他的丑,使他難堪,從而會引起對方公開對抗。許多爭吵對罵,往往是由于批評的場合不對引起的。
二、營造一個批評氛圍
批評他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對方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積極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要制服別人或把別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為了拿別人出氣或顯示自己的威風,所以批評他人時態度一定要誠懇,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以關懷、愛護。誠心誠意的態度來對待他;因為這樣會造成緊張的氣氛,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批評要想達到讓批評者改正的效果,就必須營造一個對方容易接受的氛圍。
三、以真誠的贊美開頭
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么,都必須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贊美,批評前和批評后都要這么做。這就是我所謂的“三明治策略”夾在大贊美中的小批評。所以在批評對方時,如果只提對方的短處不提他的長處,他就會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到委屈。比如一個人平時工作頗有成效,偶爾出了一次質量事故,如果批評他時只指責他導致的事故而不肯定他以前的成績,他就會感到以前白干了,從而產生抗拒心理。
批評前必須略微地給予贊揚或恭維。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被批評的人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批評會傷害自己的面子,損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批評之前幫他打消這個顧慮,甚至讓他覺得你認為他功大于過,那么他就會主動放棄心理上的抵抗,對你的批評也就更易于接受。事實證明,這種批評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四、用商量合作的語氣,而非命令的口吻
有位女作家應邀到某校演講,時間安排在下午的第一節課,還沒開始講,她就發現已經有同學在打瞌睡了。她拍拍桌子,大聲說:“在這個悶熱的午后,各位要聽我這個老太婆說話,一定很想打瞌睡,不過沒關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兩個原則,一是姿勢要優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準打呼嚕,以免干擾他人。”說完,全堂哄然大笑,沒有一個人再打瞌睡了。
五、提出解決方案
我們批評他人,并不是批評對方本人,而是批評他的錯誤的行動。把你的批評指向他的活動,你實際上就能給他一個稱贊,同時建立他的自我,讓他知道你認為他的程度絕不致犯下這樣的錯誤,并且你希望他做得更好。所以,為了讓批評最終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僅要讓對方有認錯的態度,還要協助地方拿出改進的方案,這樣才能讓批評達到想要的效果。
六、以友好的方式結束批評
正面地批評他人,對方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壓力。如果一次批評弄得不歡而散,對方一定會增加精神負擔,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對抗情緒,為以后的工作或溝通帶來障礙。所以,每次的批評都應盡量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在會見結束時,可以對對方表示鼓勵,提出充滿感情的希望,讓他對這次見面的回憶當成你對他的一次贊許而不是一次意外的打擊,這樣會幫助他打消顧慮,增強改正錯誤、做好工作的信心。
批評性談話,在結束前把話往回拉一拉,鼓勵一番,放松一下,這是必要的。這種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觀評價,往往能溫熱被批評者的心,使他們真心實意地接受教訓。批評過后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幫助對方補救錯誤造成的后果,尤其是人際關系。如領導有意找被批評者商量工作、交辦事宜,或求他辦點個人事情,這都可增進親近感。
七、堅守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能做到對事不對人,就不會在乎自己的立場。因為事實出現之后,你就會忠于事實,坦然接受這個事實。不能忠于事實,不但無法洞悉問題的本質,也不可能走完找到正確解決方案的過程。”所對,批評人應盡量準確、具體,對方哪件事做錯了,就批評哪件事,不能因為他某件事做錯了,就論及這個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來論及整個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一貫如此。比如用“從來”、“總是”、“根本”、“不可救藥”,“我算看透你了”等言詞來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應當避免。
因此,為了找出真正的解決方案,首先必須讓自己站在沒有偏見的立場上。不針對人,批評某種行為,而不要批評某個人;對事不對人,強調的是一種公平原則,一種一視同仁的態度,從某種角度而言是對員工對下屬的尊重。而且對事不對人有利于形成一種公平的氛圍,有利于公司理性健康的成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