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三成公司簡單錯誤頻現(一)
2013年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出爐,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滬深兩市共2,537家1上市公司,除3家公司未按期披露年報外,其余2,534家均披露了2013年年度報告,包括主板1,436家,中小板719家,創業板379家。
總體而言,上市公司能夠較好地理解并執行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相關信息披露要求,但仍有部分公司存在對新發布的會計準則解釋及信息披露解釋公告執行不到位、會計專業判斷依據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簡單錯誤等問題。報告還指出,2013年度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工作得到穩步推進,內控評價報告的可讀性、可理解性以及信息的有用性明顯提升,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審計的鑒證效能得到改進。但是,我們仍然發現內控評價報告和內控審計報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上市公司以及注冊會計師進一步關注和改進。下面是報告全文:
一、總體情況
截至2014年4月30日,滬深兩市共2,537家1上市公司,除3家公司未按期披露年報外,其余2,534家均披露了2013年年度報告,包括主板1,436家,中小板719家,創業板379家。
(一)財務信息披露總體情況
總體而言,上市公司能夠較好地理解并執行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相關信息披露要求,但仍有部分公司存在對新發布的會計準則解釋及信息披露解釋公告執行不到位、會計專業判斷依據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簡單錯誤等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財務信息披露的簡單錯誤頻現
在抽樣審閱的415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有131家存在財務信息披露的簡單錯誤,占抽查公司的31.6%,主要簡單錯誤包括以下四種類型:(1)報表項目列報不當,主要涉及項目流動性列報不當、符合資產定義的項目列報為負債負數等問題;(2)報表之間、報表與附注或輔助信息之間矛盾,數字前后不一致或者表述存在差異,如某公司年末持有大額外幣,但現金流量表中“匯率變動對現金的影響”一欄的金額卻為零;(3)簡單數據錯誤和數目計算錯誤,包括報表串行、正負號出錯、數量級和計量單位錯誤等;(4)年報目錄或附注索引序號混亂,前方引用的索引序號實際不存在或者為不相關內容,編號順序錯亂,附注僅列示標題而無內容說明,年報目錄中缺失財務報表章節等。這些簡單錯誤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對外披露財務信息時不夠嚴謹、認真,影響了投資者對財務報告的正確理解,降低了公開披露財務信息的嚴肅性,應予以重視。
2.未嚴格執行信息披露規范的要求,有關信息披露不充分
部分上市公司未嚴格執行政府補助、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等信息披露解釋公告的要求。例如,對于一次性計入損益的大額政府補助,一些公司未說明將其認定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且無需攤銷的依據。部分上市公司對于建造合同的披露不充分,沒有按照要求列示單項重大合同的相關具體信息,也未具體說明合同完工進度的確定方法。對于一些存在較明顯流動性風險的上市公司(流動資產遠小于其流動負債),尤其是連續虧損的st上市公司,沒有按照要求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應對流動性風險的措施,或者沒有按照持續經營基礎編制財務報表的依據等。還有一些公司,其“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及“匯兌損益”等項目對于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存在重要影響,但未充分披露關于外幣折算的會計政策。充分性與完整性也是財務信息應具備的質量特征,但部分上市公司未嚴格執行信息披露規范的要求,提供的財務信息缺乏完整性,無法充分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3.會計政策披露流于形式,針對性不強
現行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中對會計處理的規定也是原則性的條款,以廣泛適用于各類經濟業務。上市公司須根據準則原則性規定,選擇與其自身實際生產經營特點相適應的具體會計政策,否則難以向投資者提供有利于其進行投資決策的財務信息。
然而,年報分析發現,仍有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政策依然照搬照抄會計準則的原則性規定,未反映企業業務特點。如部分醫藥行業公司對內部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的會計政策照搬無形資產會計準則的原則性規定,未根據自身業務模式進行個性化披露,無法讓報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研發流程及其主要階段,從而也無法合理判斷公司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是否適當。部分從事多元化經營的公司,對收入確認的會計政策照搬準則的規定,難以向投資者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
4.與關鍵會計處理相關的專業判斷披露不充分
(1)關于控制的判斷披露不充分。控制是確定公司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基礎,公司對控制的判斷是否適當將直接影響公司合并財務報表所反映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是否正確。年報分析發現,部分公司在界定合并范圍時未充分披露形成控制的判斷依據,或僅披露在被投資單位董事會中所占的席位,未針對被投資單位的權力機構、董事會權限、董事會表決機制以及其他股東持股比例等具體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說明。
(2)商譽減值相關信息披露不充分。商譽源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根據準則要求,合并形成的商譽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均應當進行減值測試。年報分析中發現,部分公司未對商譽計提減值準備,也未披露是否經過減值測試;有的公司雖然披露對商譽進行了減值測試,但未按要求披露減值測試的詳細信息,包括可收回金額的確定過程、折現率等參數選擇及其依據等信息,導致投資者無法了解企業的商譽是否存在減值,以及減值準備計提依據是否充分。
(3)股份支付相關信息的披露不充分。目前,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股權激勵事項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也較為顯著,根據相關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應披露授予日權益工具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年報分析中發現,部分公司未按規定披露授予日權益工具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個別公司甚至錯誤理解期權公允價值,將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等同于期權的公允價值。由于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直接影響股權激勵的總體費用,披露不充分將使得投資者不能全面了解股權激勵計劃對公司的影響,也無法判斷當期確認的相關費用是否適當。
(二)財務報告審計總體情況
從年報披露的總體情況看,在2013年已上市的2,489家公司中,除三家公司外,2,486家均在2014年4月30日之前按時披露了財務報告審計報告。從審計意見類型方面分析,標準意見審計報告共2,402份,非標意見審計報告84份,分別占按期披露審計報告上市公司的96.6%和3.4%,占比與2012年基本相當。
與去年相比,在上市公司數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非標意見的報告總量減少4份。其中,保留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增加9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減少了13份,仍然沒有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從非標意見的具體內容方面分析,因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疑慮而被出具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共39家,占比46.4%,表明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較高的持續經營風險。其他非標意見主要關注了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確定性事項、重大資產負債的認定,以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例如,13家上市公司因存在違法違規事項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確定而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非標意見,8家上市公司由于其內部控制不完善導致財務報表重大錯報而被出具了保留或否定意見。
(三)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總體情況
根據《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財辦會[2012]30號)(以下簡稱“分類分批實施通知”),2013年共有1,052家主板上市公司納入內部控制規范實施范圍,約占全部主板上市公司的73%。其中,2013年新納入實施范圍的有204家,2012年納入實施范圍而2013年因退市或者重大資產重組等未披露內控評價報告和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有5家。
按照規定,納入內部控制規范實施范圍的上市公司應當在披露2013年年報的同時,披露內控評價報告和內控審計報告。截止至2014年4月30日,1,049家2上市公司按規定按時披露了內控評價報告和內控審計報告,3家公司未能及時披露。從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看,1家公司內控評價報告結論為財務報告內控無效且存在非財務報告重大缺陷,4家公司內控評價報告結論為財務報告內控無效但不存在非財務報告重大缺陷,8家公司內控評價報告結論為財務報告內控有效但存在非財務報告重大缺陷,6家公司內控評價報告沒有明確的內部控制評價結論,其余1,033家公司內控評價報告結論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且不存在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從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看,9家公司被會計師出具了否定意見,8家公司被出具帶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無保留意見,30家公司被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1,005家。
二、主要會計準則執行問題
(一)企業合并
企業合并相關的會計問題一直是會計準則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