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國際接軌”走向“推動規則演化”
上海自貿區是一場攻守兼備的試驗。從“守”的角度來看,我們要驗證自己有能力經受住高標準的開放經濟的競爭,并在其中脫穎而出;在勞動力、土地等項成本全面上漲的壓力下,證明中國經濟有能力通過改革改進公共服務、激發創新活力保持持續發展的動能,并躍上新的臺階。從“攻”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憑借這個開放經濟最前沿、新高地去爭奪國際經濟運行中的主導權,在探索中形成新的國際模板,這一點有可能成為超越我國香港的地方。
轉眼間,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滿一周年了。
上海自貿區是我國內地開放程度最高的經濟特區,甚至可說是經濟特區“終極版”。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上海自貿區是一場攻守兼備的試驗。從“守”的角度來看,在美歐試圖借助《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等他們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架空WTO多哈回合談判的背景下,通過這個高標準開放經濟試驗田,我們要驗證自己有能力經受住高標準的開放經濟競爭,并在其中脫穎而出;在勞動力、土地等項成本全面上漲的壓力下,我們要證明中國經濟有能力通過改革改進公共服務、激發創新活力保持持續發展的動能,并躍上新臺階,而不會如同許多新興市場那樣最終夭折。從“攻”的角度看,我們要憑借這個開放經濟最前沿、新高地去爭奪國際經濟運行中的主導權,從單純的“與國際慣例接軌”轉向“推動規則演化”。
就上述兩個角度而論,上海自貿區成效堪稱顯著,特別是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移植的經驗,以出乎預料的速度向全國推廣,為確保全國經濟“穩增長”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今年初外貿不穩定的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于5月初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有不少就是最初在上海自貿區試驗的做法,對穩定外貿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我國外貿順差已在7、8兩個月連續創造新紀錄。
在總結自貿試驗區半年試點成效基礎上,海關在4月對外發布了14項規范、透明、普惠的制度安排,包括“先進區后報關”、“區內自行運輸”、“保稅展示交易”、“工單式核銷”、“境內外維修”、“期貨保稅交割”、“融資租賃”、“簡化統一進出境備案清單”、“批次進出、集中申報”、“倉儲企業聯網監管”、“智能化卡口驗放”、“內銷選擇性征稅”、“集中匯總納稅”、“簡化無紙通關隨附單證”。這些涉及海關通關、監管、征稅、保稅等多個領域的創新制度,更好地適應了企業生產經營規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通關效率。僅先進區、后報關模式就可將企業進境貨物從港區到區內倉庫時間從平均2、3天縮短至半天;區內自行運輸實施后,四個片區間貨物流轉一家企業每年可節約運輸成本約20萬。為放大上海自貿試驗區海關監管創新效應,海關總署還從8月開始總結試點經驗,按照積極穩妥、因地制宜、可行有效、風險可控的原則分層面推廣實施各項制度安排和改革措施,釋放改革紅利,讓更多企業受益。
在金融服務領域,央行簡化了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流程。銀行業金融機構可在“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和“盡職審查”三原則基礎上,憑境內企業提交的收付款指令,直接辦理經常項下和直接投資項下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跨國企業集團可以根據我國央行有關規定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包括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等。跨國企業集團總部可指定在我國境內依法注冊成立并實際經營或投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成員企業(包括財務公司)。主辦企業在辦理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時,可采用軋差凈額結算方式,按照經常項下企業集團收付總額軋差或成員企業收付額逐個軋差結算。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應按照國際收支申報相關規定履行國際收支申報義務。銀行業金融機構可為個人開展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結算服務。銀行業金融機構可憑個人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工商營業執照直接為客戶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必要時可要求客戶提交相關業務憑證……幾乎所有這些措施,最初都在上海自貿區試驗。
此外,國內外某些經濟、政治的變動還使上海自貿區的成果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放大助力。香港特區圍繞特首直選的紛爭無形中大大提升了上海自貿區的吸引力,曠日持久的反服貿協定風波和民粹主義浪潮大大惡化了臺灣的政治經濟環境,也提升了大陸在吸納我國臺灣經濟資源中的主動性。同時,烏克蘭風云突變,在西方陣營制裁俄羅斯、俄羅斯資本外逃急劇增長的過程中,大量對外貿易和國際融資已經或準備轉向人民幣。須知,離岸金融業務可望成為上海自貿區發展較大的創新領域,而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又與人民幣國際化等相輔相成。原來國際市場參與者一般都把美元、瑞士法郎等資產作為國際金融市場避風港,隨著我國實力上升,人民幣資產很有希望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新的避風港資產。如果說原來境外非居民投資人民幣避風港資產多半選擇直接投資形式,那么,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投向中國金融資產避風港的非居民投資人民幣將越來越多。
同時,正由于上海自貿區這塊試驗田還具有“攻”的意義。在上海自貿區設立之初,某些論者主張盡快全面無條件開放金融業。這些論者認為,自由化、與國際慣例接軌是金融中心發展的不二之選;據此,上海永遠超不過我國香港。然而,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有兩種:一種是不可能發揮全球經濟領導作用的國家的金融中心,對他們而言,只有“與國際慣例接軌”、盡量自由化才有利于其成長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對于有望發揮全球經濟領導作用的國家,其金融中心要成長為領導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單純自由化和“與國際慣例接軌”并非出路,可能反而鞏固了其競爭對手的地位。當年紐約在趕超倫敦的進程中,是單純與當時的“國際慣例”接軌嗎?它當時的自由化程度比其他地方更高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這都沒有妨礙紐約乘美國崛起的大勢從美國金融中心躍居全球金融中心,讓美國規則成為國際規則。對我國而言,單純“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時期正在過去,越來越需要趟出自己的路。盡管外界普遍將上海自貿區視為“再造一個香港”,而上海也確實還有不少需要繼續向香港學習的地方,但今天上海自貿區在探索中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的國際模板,這一點有可能成為超越香港的地方。中央決策層對上海的期望定位,不僅是“中國的上海”,而且是“東亞的上海”,乃至“世界的上海”。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對這一點還會看得越來越清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