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14萬億元:回歸真正的資產管理
十年,中國銀行(行情,問診)理財產品余額從無到十四萬億。誰是那個走在時代前列的引領者?十年,我們的投資者過得還好嗎,有沒有因為沖動、輕信而刻骨銘心的投資記憶?十年坎坷資管路,一路陽光一路風雨。誰一直笑到最后?誰默默隱退?這個行業的監管者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變遷?梳理銀行理財十年發展歷程,探尋金融創新基金,權衡銀行業內外生態環境,或許可為領跑者繼續前行提供借鑒意義及佐證的動力。
雖然沒有其他股份制銀行旗幟鮮明的業務類別,但作為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創始者,已耕耘十年的光大銀行(行情,問診),試圖通過新的產品和不變的服務,在這項十分普遍的業務上有更大的作為。
2004年2月,光大銀行推出中國銀行業第一只外幣結構性理財產品——陽光理財A計劃,正式拉開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大幕;9月,光大又推出國內銀行第一支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隨后,各家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行紛紛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
作為光大銀行理財業務創立者之一,已升任為光大國際新任執行董事兼副主席的劉珺看來,對一家商業銀行來說,無論朝著哪種經營模式發展,你都要清楚為什么大家需要你、為什么別人不可替代你、為什么你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否則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處。”他在光大銀行陽光理財十年發布會上對記者說。
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從2004年的“0”到2014年的“14萬億”,十年探索與發展,既收獲著贊譽,也迎接著挑戰;它在大經濟環境中掙扎,也在不斷成長。
在中國實體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居民財富不斷積累的背景下,以代客理財為特征的資產管理行業日漸壯大,并在最近一兩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然而,由于強烈的市場需求與長期的金融壓抑存在脫節,資產管理行業以一種“非正常”的方式快速發展并被社會各界質疑、詬病。
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帶來個人存款加速向理財等轉化;金融脫媒使得無數有渠道的企業、平臺,開始試圖取代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時,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創造的各種新產品,讓商業銀行防不勝防。
劉珺認為未來的理財就是兩只腳走路,一只腳發展普惠金融,一只腳支持實體經濟。“大資管時代需要豐富的產品,需要綜合營銷能力的提升。這是一個全方位能力體系的建設。你如你選擇這條路,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十年暴增
如今,光大銀行正在用一如既往的細心服務來詮釋著這種寂寞的內涵。
成為理財客戶已有五年時間的彭女士告訴記者,光大銀行的客戶經理為為她投資節省了很多時間。“產品銜接很緊,一款產品到期后,客戶經理會馬上通知我并推薦另一款產品。這樣的連續性可以讓我的收益率保持穩定。同時,對于不確定收益率的產品,他們對風險都有合理的解釋。”她說。
另一位將全部資產轉移至光大銀行的毛先生表示,如果客戶經理更多關注與個人利益而非客戶利益的話,個人投資收益穩定性必然下降。而光大銀行的服務讓我感受到,他們是以服務客戶為導向而不是以賣產品為導向。“對于客戶的任何需求,我們會第一時間反饋給所在地區的分行。一般當天我們就能給客戶一套解決方案。”光大銀行一家支行的客戶經理王超說。這樣穩定、貼心的服務也為光大銀行帶來回報。
2013年,理財產品規模達到5023億元,位居同類型股份制銀行前三位,累計發行理財產品5萬億元;2013年為客戶實現理財投資收益223.31億元,在商業銀行理財能力綜合排名第一。截止2014年上半年,理財產品余額達到5783.0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60.04億元。理財和資產管理業務繼續加大創新力度,陸續推出了受托資產管理、量化投資組合管理、并購夾層基金理財產品等創新產品。
過去十年里,理財產品數量大量增加,從最初的一兩種到現在的每家銀行都有幾十種。截止2013年12月31日,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達到了47008款。銀行理財的資金規模也從2004年的200億發展到現如今的14萬億。
雖然理財產品的數量非常多,但是絕大部分都可以集齊其所需的資金。根據經濟觀察報調查結果顯示,這一半要要歸功于銀行客戶經理,另外一半則要歸功于銀行長期積累起來的信用。
接受采訪的多位商業銀行客戶經理看來,即使競爭再激烈,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再多,銀行理財產品依然有著自己天然的優勢。“因為投資者相信銀行,實力和信譽都擺在那里。雖然互聯網金融很火,但安全性遠遠比不上銀行理財產品,現在新聞上幾乎每周都有p2p公司跑路的消息,但銀行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工行一位客戶經理說。
但隨著銀監會關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相關文件(“35號文”)的出臺,要求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產管理部經理認為,從確定保收益到指明為預期收益率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著剛性兌付問題,這會給銀行內部造成信用風險的積累,現在銀行理財規模已經達到14萬億元,如何轉型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銀行業分析師眼里,要求銀行理財回歸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禁止理財產品間交易將提高期限錯配的難度,理財業務與信貸、自營業務相分離,則堵住了理財資金在銀行內部騰挪的缺口,有利于實現業務轉型。但過程比較緩慢,短期內銀行仍將努力進行變通。建立理財事業部牽扯到銀行內部的利益分配,知易行難。
然而“35號文”儼然為理財業務指明了未來十年所要轉換的方向。就此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簡單的債券投資產品到多重投資品放在一個單一的池子配置,即所稱的“資金池”產品階段。如今則要徹底轉變為現代資產管理模式下投資組合,每個產品都單獨核算,單獨配置資產,真正做到成本可算,風險可控。
目前活躍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資產管理機構以信托公司、銀行資產管理部(理財部門)、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機構(子公司)、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為主。不考慮互相持有的重復部分,簡單算術加總后的總受托資產管理規模近40萬億元,直追2013年底全國個人儲蓄存款的44.8萬億元。這充分反映了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的覺醒,也與中國人民銀行數據中的個別月份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負增長所反映的信息一致——存款搬家、金融脫媒的趨勢越發明顯,居民對投資理財的需求逐漸壓過了儲蓄的意愿。
回歸本源
面對諸多挑戰,光大銀行想要再次成為銀行理財業務的領軍者。
按照“大資管”的建設思路,光大銀行開始積極推動內部組織架構優化,成立了負責資產管理及理財業務的獨立部門——資產管理部。繼續堅持創新與能力建設,推出養老理財等新產品,拓展新的銷售渠道,加強內部制度建設與系統建設,推進理財業務轉型。
作為光大銀行理財業務十年發展的親歷者,在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看來,銀行理財業務目前迫切需要實現轉型,向真正的代客投資管理業務回歸。所謂代客投資管理就應該真正實現“買者自負、賣者有責”,投資者承擔投資的收益與風險,銀行或者資管商從盡職、履責的角度為投資者管好資金。
“今后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會分三類。一類是對普通投資者發行的、開放式凈值型的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率,估值方式可以有像貨幣市場基金的成本法,也可以是盯市或是模型法,根據我們投資的方向和投資品取得公允價值的狀況確定估值方式;第二類產品是銀行剛剛推出理財產品就普遍發行的結構理財產品,以無風險本金投資再加上適當的衍生產品交易,掛鉤一些明晰的金融參數,也能實現風險的隔離、計量和傳遞;最后一類產品形式針對某些高凈值客戶封閉式產品。”張旭陽以這三種形式來定義未來銀行理財業務模式。
對于習慣了保本保收益的客戶來說,沒有預期固定收益的凈值型理財產品,讓他們一時間難以接受。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將預期型產品比作小龍蝦。“凈值型理財產品是透明的,具有很強的完善性,但它跟基金差不多,有一定的風險。預期型就像“小龍蝦”,小龍蝦不衛生,但是很符合老百姓的口味。預期型理財產品恰恰符合老百姓風險低的需要。預期和凈值是一個平衡,處于并行不悖的狀態,但凈值型取代預期型很難。”
對此,張旭陽認為,“如果理財業務長期以高收益率為宣傳口號來發行產品,就會始終帶上“影子銀行”的烙印。資產管理業務是另外一個概念。即你把資金托付給我,風險是你的、收益也是你,銀行只收取管理費用。銀行不承擔任何超額收益與風險。”
2014年上半年,光大銀行提出,理財業務堅持“回歸本源、跨界布局”的總體思路,在產品端通過產品升級和渠道拓展推動理財規模和資金穩定性的同步提升,在投資端堅持“雙F”(FixedIncome+FoF)管理模式及啞鈴型投資布局,推動組合收益能力的提升和流動性狀況的改善。
對于光大銀行“陽光理財”業務今后的發展,張旭陽表示,資產管理行業各個機構生存的前提與使命是為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