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開個好會,事半功倍
大約100年以前,美國人亨利·馬丁·羅伯特將軍出版了《羅伯特議事規則》,此后的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將此書奉為民主議事的圭臬。《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偉大之處在于其為開會這件平常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讓會議不至陷入無序,引起矛盾,還保障了決策的合理性。
可如今,我們的會開得還是缺少章法,大會開得繁瑣,小會開得隨意,開會之前稀里糊涂,開會之后也沒能明白清楚。人們普遍對開會沒能增加多少好感,只是不斷地開會,“文山會海”依然是很多公司做事效率低下的真實寫照。
把羅伯特的理論套用到企業的現實中來,我們在這里簡而化之地梳理一份適用于企業開會的方法,看看為了一個高效而美妙的會議應該做些什么。
開會必須具有目的性,意在通過眾人討論做出某項與公司利益相關的決議,一個不知道為什么而開的會必然以跑題和沉默為主。每個與會者在進入會議室之前,都應該已經想好自己的觀點和今天要說的話。“頭腦風暴”嚴格來說并不是有效的會議形式,因為即時的提出想法,很難做出最優的選擇。借用開會討論,激發想象,從無到有創建新的方案,實際上往往是不得以而為之的做法。開會講求有備而來,每個人構造想法的過程應該在會前完成,開會的任務只有一個——就問題找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因此要有一些會前的工作,議程、需要討論的內容以及每個人的相關任務,應該有專人負責起草和發送郵件,即便是例會,這么做也能夠增強員工們的重視程度。當然,員工也可以在郵件中提出新的問題,讓大家盡早形成想法。另外,有一個小技巧可以讓員工們對會議更有準備和期待,就是提前透露會議上要決定的事宜和可能將要達到的效果,此舉等于對會議進行了提前的預熱和炒作。
假如會議只是單純地布置任務,作用多半不會太積極,因為大家沒有獲得自己的表達時間和話語權,一味地坐著聽命,容易導致情緒低落。如果能夠以郵件或私下溝通的形式代替,則會顯得更為得體。
日常而言,公司里的會議需要有兩種角色:引導者和參與者。
會議由誰召集,一般就由誰作為引導者,引導者的作用相當于羅伯特所說的主席或主持人,負責穿針引線,調節氣氛,引發討論。
會議伊始,引導者最好能夠重申一下會議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然后說明討論從哪里開始,再引導著大家逐個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么做是讓參與者都把狀態調整到會議中,也是給予一定的時間去準備發言,不要讓大家一下子陷入到“從零開始”的慌亂中來。
引導者應該注意觀察誰一直在說,誰在整個會議中不發一語,從而做出平衡。內部會議的核心是討論,而不是發布和聽講。如果一個問題提出后遭遇了冷場,引導者可以試著將它分解成若干個子問題,代入到現實語境,或者先發表自己的看法,激發討論。在會議的最后,引導者需要將大家認可的觀點重新強調一遍,以便校對與會者對會議精神的理解。
會議的參與者在會前務必結合著會議重點整理一下思路,最好用文字寫下草稿,防止到會上發言時由于緊張一下子大腦空白。這樣做也方便在會議中保持一個清空的狀態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不是只想著自己要說的話,強調自己的觀點。
如果人手充足,最好在會上設立專門的記錄員,將會議要點在會后發送給所有與會人員,一方面用于確認決議,另一方面,這也給了人們重新進行反饋的空間。如果有人在會上沒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對決議依然持有異議,可以通過郵件再次溝通。但就一個問題反復開會,一般是不必要的做法,堅持一事一議原則,節約會議成本,除非超過2/3的人都認為應該對此問題重新討論,否則盡量不要復議,費時費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